对于在线教育平台的构建,我很早就开始关注并持续的跟踪研究,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式很不均衡的,因此,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在线教育去推动和分享的,但是一直以来,国内的在线教育缺少平台思维,甚至被很多的人理解成远程教育,当做传统面授教育的工具之一,也正因如此,在线教育屡战屡败。
那么,在线教育当前的模式存在哪些问题?
第一是老师资源。这个也是在线教育的最具争议的一个点,在中国这个师资力量分布非常不平衡的环境下,不是学生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恰恰相反,是老师在哪里,学生就在哪。说到这里,去年YY扬言要挖走2000名新东方教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如果老师都走了,那么新东方也就不再是学生愿意去的新东方了,如果YY汇聚了大量的名师,那么平台的前途和钱景也就光明了一大半。
因此,教师的资源似乎成为了在线教育的最核心的部分,但是,这样的商业逻辑对于在线教育的平台绝对是致命的错误,这样一来,互联网化只不过是在线教育的傀儡,即互联网产品成为了面授产品的赠品,这样的平台,事实上根本不是在线教育平台。
第二是付费方式。一方面,支付的随时性使得平台很难规模化,也就是盈利模式不清晰,局限性太大;另一方面,授课是提前支付还是课后支付?在线教育与面授不同,提前支付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和信任问题,在五花八门的在线教育平台中,让用户信赖这个平台的信任是很那建立的。
因此,在线教育现在的做法是不符合趋势的,在我看来,在线教育的革新有两点:
第一个逻辑是去老师化。
让学习者和教授者在平台不断互相转换角色,不是老师就一直是老师,也不是学生就一直是学生,这点是遵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话的。在线教育接受最快的是寻求职业培训的这一部分群体,他们已经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现在我的百读社社群就是这样实践的,学者即师者,也就是学习的学生同时也是老师,可以走到台前来。
而学生的角色转换为老师,进行讲述的过程其实又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从实战上升到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教授别人的同时,也有助于将一些操作和思路固化下来,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改革;二是归零的过程,学生或是老师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其实也是将以前的自己放空,一个人只有不断放空自己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更多的东西,去学习新事物去填充自己。
第二个逻辑是在线教育必须是免费的。
在线教育在美国是比较成熟的,比如美国的慕课教育,涵盖了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几万门课程,学生可以在线随时学习,并在线参与讨论,但几乎没有盈利。再比如YY,为什么很多的培训会在YY的平台上进行,其中很吸引用户的一点就大多数的课程都是免费的。有人会讲,没有盈利,这对于企业而言就是笑话。在线教育的特点本来就是大部分免费,那么收费就相当于逆势而行,在线教育为什么不能顺势而为?用免费来吸引用户,有了一定的用户基础之后,再结合商家,比如出版社、卖货的形成新的商业生态关系来获利。
比如百读社在线学习社群的实践,在初期,我们只需要坚定一点,就是免费分享学习,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沉淀用户。在后期,我们可以在学习之余,通过赞助,一方面推动赞助商的品牌传播。一方面为学员谋取更多的福利,比如与出版社合作等等,这样就会形成一个闭环,赞助商赞助商品,获得推广,学员买单,平台从中抽取部分扣点。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在线教育平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教育学习。这也是为什么在线教育平台不太容易做广告,一做广告就会引起学员的不满与抵触。不是说在线教育难以找到盈利模式,而是大多数都以适宜大多数平台的硬广模式,野蛮粗暴的复制到自己这里,没有找到合适的方式而已。
综上所述,我是非常看好在线教育的未来的,但是却不是现在的平台的玩法。在这样的背景下,在线教育实际上是存在巨大的机会,并且,风口已经来了,只是这种机会怎么把握并且平台化、规模化以及能够低成本地进行仍是个巨大的挑战。
中国在线教育隐忧重重
今年的在线教育很火爆,这里最为激烈的是以K12为核心的创业项目。K12是美国那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课程,大概学生岁数在5岁到18岁之间,K12在中国也就是特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这段时间的教育。子超非常不看好中国的在线教育,认为在线教育在中国是一个伪命题。
中国的教育大体上分为学前教育,K12教育,高等教育和技能教育。学前教育部分不能做在线,孩子们太小。高等教育在中国属于严进宽出,所以高等教育的在线教育也是没有刚需的。技能教育一般都是拥抱O2O的。那么这样一看,在线教育其实就只是K12的教育了。
下面子超就从几点来分析一下k12的在线教育是一个伪命题。
1 高考体系不改,大部分家长就不会同意孩子们上网。
如果中国的高考制度不改变的话,一般家长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们主动去上网的,即便我们的在线教育网站再好。因为学习在线网站就意味着你给了孩子一个机会让孩子去链接外面的世界,在严肃的高考世界里,让一个孩子学习难,但是让一个孩子走神很容易的,因此大环境下家长都是对K12的在线教育是敬而远之的,这就是家长的惯性思考习惯,我们只能赞同,因为换成谁都是一个样子。
2 即便让孩子们上网,孩子们也不会去选择K12的在线教育。
当突然让孩子们拥有了电脑或者能上网的手机,孩子们的第一件事情,肯定是去上网,玩游戏,看漫画,而不是去上咱们的K12的在线教育网站,因为他们的世界已经很累了,这是他们的天性,也是真实的情况。另外,高考已经给孩子们的压力很大了,为什么家长还要多加一个自己也不能保证学习效果的,但是能保证给孩子带来压力的新的事物呢?
3 孩子们的天性是社交的,所以更希望加入一些线下的教育机构。
即便是需要让孩子们多补一些课,我们也更希望让孩子们能多认识一些小伙伴,而不是面对冰冷冷的电脑,因为孩子们的天性是社交的,有很多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会不那么累,而且当有压力的时候孩子们会和小伙伴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个对孩子们的成长相当重要。
4 线上无法有效的检测教学效果,线下老师无论是管理还是操作上更有效果。
当我们选择一款在线教育的网站或者APP的时候,我们并不能保证里面的课程是否对孩子们有效果,如果我们邀请一些现实的老师作为孩子们的辅导,最起码是有效的,而且线下的老师也会有很多常规上的管理和辅导,这是在线教育所缺失的,毕竟在线的交互的感觉和教学效果无法有效的保证。
5 互联网本身就是开放式的大学,年轻人更懂如何从互联网中获得知识。
其实对在线教育这个话题我们在百度百家群讨论的时候,有一个小伙伴就提出类似的观点,都有互联网了,还需要在线教育吗?这个观点提出的很犀利,子超也在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涯,互联网在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帮助很大,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工具。但是前提是用户必需要掌握自学的能力,这个能力对于K12的受众用户来说大部分还不具备,有很多用户即便是大学毕业了也都没有具备自学能力。子超突然觉得,我们为什么非要通过互联网去学习课本呢?因为现实的作业已经让孩子们没有了太多的课余时间了。另外如果孩子们不喜欢,即便家长喜欢也没有用的,因此我对K12在线教育的态度是这个事情相当无聊。
子超认为中国的教育在不改变现有教育体系的情况下,技能教育部分的O2O升级,是当下比较看好的模式,就是线下70%,线上30%的这种模式,重点做好线上部分的传播,推广和支付等流程即可。子超之前也写过一篇《杨子超:中国互联网的在线教育格局》,大家可以参考一下。K12的教育之路有很多的想象空间,但目前在子超这里看还真是一个伪命题。目前很多大的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跟进了在线教育的领域,比如说YY和腾讯都有自己的在线教育的平台,但是他们的侧重点也不是K12的教育,而是更多的是技能教育领域的尝试。
美国的在线教育发展是和中国完全不同的,首先美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一些大学的课程了,而中国的高中不能选择大学的课程。在美国教授的公开课对高中生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而在中国的大学,学生只需要听自己的导师的就好,所学知识根本不会流动。另一个很多美国的名校教授都开始自己开设工作室,全球上课,他们自己的工作室主页甚至可以达到上百万学生,他们真正的希望自己的知识能被传播到全世界,而且他们更喜欢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的玩法。国内的教授参加会议和沙龙主要还是为了曝光知名度,至于让中国的教授辞职去做互联网工作室估计也不可能出现的。
在线教育还是要以人为本,当在线的教育为用户营造了价值,必然用户就会非常的支持你。现在的大多数创业者多是急功近利的,根本不会去思考用户会怎么想,因此即便出发点是好的,最后依然会惨重的失败。子超平常讲创新从边缘诞生,因此中国的在线教育也不可能从K12入手,更多的会从中国传统教育机构不教的,现实世界又需求很大的课程开始创新,开始推广,这才是在线教育的机会,只要我们给了用户真正需要的价值,用户们才会真正的成为你的铁杆用户和付费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