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过程
以“音乐”学科为主,融合美术、舞蹈、戏剧,设计了“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跨学科主题单元教学,共三课时。素材上,选择了三首歌曲:《布谷》、《顽皮的杜鹃》、《森林狂想曲》。整个单元的三节课教学,采用“戏剧”学科中“编演故事脚本”的方式,选定主人公“乐乐”、动物等几个角色,用线上表演视频(主人公“乐乐”)以及线下表演(学生表演动物“音效”)将单元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进行串接。
图1 跨学科、数字化、核心素养关系模式
(一)“信息技术建模” ——创设情景,构建评价
一是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景。根据本主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创设了一个“人与动物、大自然相处”的故事情景,围绕“乐乐”和小动物的相处展开。通过模仿、画画,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们的声音外形,更是通过对其叫声音高的模仿和探索,惊喜地发现作曲家吴金黛创作的《森林狂想曲》的旋律竟然来源于小动物。因此,意识到小动物才是天生的音乐家,人类的很多灵感来源于它们。通过和小动物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
图2 情景介绍
二是依托信息技术,根据核心素养构建评价。笔者以本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核心素养的落实建构了评价,用“问卷星”通过前测、后测反馈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通过师评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进行创编、表现,通过生生互评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以及协作能力。
(二)“艺术表现要素相系”——学科融合,形成能力
一是音乐与美术融合。在本主题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音乐要素”与“美术要素”进行关联,借助“美术”的具体性辅助理解抽象的“音乐”,进而读懂“音乐的语言”。在对比两种艺术要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美术”的线条、色彩、形状等等是有情绪的,也理解了“音乐”的节奏、音色都是对于情绪的表达。
二是音乐与舞蹈、戏剧融合。在第三课中,我融入“戏剧”、“舞蹈”,学生通过分角色模仿动物的叫声,用动物的叫声配合肢体语言进行“语言交流”来感受“音效”在音乐中的作用。通过用不同的舞蹈动作表示《森林狂想曲》的3个性格不同的主题,加深对3个主题的记忆,从而了解乐曲的结构。
二、实施成效
全班 42 人,对比第一课前测,100%的学生对音乐与大自然关系的认知有了提高。100%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能够准确的把握情绪,并对音乐做出合理的想象,能够用美术和舞蹈律动的方式进行综合表现。100%的学生能够用动物声音的音高创编简单旋律。100%的学生能够听辨3个主题旋律,95%的学生能够独立听辨主题出现的完整顺序。95%的学生能够分辨《森林狂想曲》中竹笛和小提琴的音色。
作者:朱砂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