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薄弱学校育人质量提升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7-08 15:14:47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评价= 学业评价(学科成绩:卷面考试)+关键能力(项目学习)评价。关键能力评价是五大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享能力的总和。评价方法从定量评价转向定量+定性评价,用数据建模,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让评价目的从甄别选拔评价转向到全面个性发展评价,引导每一位教师形成正确的人才评价观;让评价(社会)效益从焦虑担忧转向和谐共赢,从而保障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一、主要做法

(一)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是理念建构阶段(2010年9月——2014年7月)。针对以低期待对待薄弱学校学生的弊端,学校探索了数字化技术赋能育人的新生态。建立了以素养为导向薄弱学校学生发展的“四维”(人文、学习、思维、科学)素养目标体系,涵盖19项关键能力。

二是课堂变革阶段(2014年8月——2016年7月)。以“课堂目标问题化、课堂资源激活化、课堂学习自主化、课堂任务合作化、课堂思维图式化、课堂反馈可视化”为六个面,打造基于技术、高交互的“魔方课堂”。自主研发5500个资源和1200节微课,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是课程重组阶段(2016年8月——2018年8月)。结合薄弱学校学生发展与学习现状,以“TOPS”课程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将14门国家、地方、校本课程整合为五个领域课程:《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思维》《科学与技术》《体育与艺术》。对教材内容进行大单元重组设计,构建由主题、组织、实践、分享组成的结构化课程体系,以项目化学习方式推进课程实施。

四是评价创新阶段(2018年9月—2019年7月)。秉承“知识+能力、过程+数据、表现+素养、成长+成功”的评价理念,形成“品德表现、身体健康、学习能力”的素养评价标准,通过各类数据的汇集与分析,为每一个学生绘制数字成长画像。

五是成果推广阶段(2019年8月——现在)。整理资料,形成系列成果(专著、数据、视频、课件、资源包等),同时在各类竞赛、活动中推广学校的经验。在数字化技术赋能薄弱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实践探究中,成果主持人多次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大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出版了4本专著,主持参与全国、省、市级10个规划、重点课题。作为湖北省名师、正高级教师,每年参与国培、省培、各级农村教师和校长培训班授课不少于60场次。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针对以低期待对待薄弱学校学生的传统做法,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立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四维”素养目标,给予薄弱学校学生同样的成长期待。

二是针对薄弱学校学生难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借助数字化技术,开发“TOPS”课程,打造全数字化资源体系,既将全国的优质资源呈现给学生,也通过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当的助学资源。

三是针对薄弱学校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建设数字化技术支持的“魔方课堂”,激发其学习动机;实现数字化思维导图全覆盖,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研制基于数字画像的学生发展评价标准与技术,提升其自我效能。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升华了基于数字化技术赋能的育人新理念

学校提出“让每一个孩子平等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流动的花朵也能享有最先进、最前沿的教育,以公平的、高期待的眼光对待薄弱学校学生,树立新型教育质量观。

(二)建构了数字技术赋能学校育人质量提升的新生态

建构了数字化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新生态,即:新基建(云、网、端一体化)、新空间(虚实结合)、新内容(人工智能、创客、生活实践)、新体验(数字资源)、新策略(项目学习)、新思维(思维导图)、新评价(数字画像)、新管理(数据驱动)。

图片

图1 数字化技术赋能塑造学校育人新生态

(三)确定了学生四维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以发展眼光对待薄弱学校学生,基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校情,2014年学校提出本校学生发展四维核心素养:人文素养、思维素养、学习素养、科学素养。四大核心素养涵盖19项关键能力。

人文素养是归宿点和出发点。本成果的人文素养就是让流动人口子女能融入武汉这个大家庭,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做一个有涵养的人,做一个有自信的人。它包含人文情怀、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三个关键能力。

思维素养是指思辨思维,也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本成果的思维素养进一步具体分为认识比较、演绎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总结、质疑批判、求异创新六个关键能力。

学习素养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行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本成果的学习素养是指学生面向未来学习与生活所需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我调节、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具体包括计划管理、计算能力、阅读习惯、倾听表达、乐学善思、自学能力六个关键能力。

科学素养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本成果的科学素养包含信息素养、科研能力、技术运用和实践创新四个关键能力。

(四)建构了数字化技术赋能的校本课程体系

建构了以四维素养为导向的“TOPS”课程,将小学14门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整合成为五个领域课程:《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数学与思维》《科学与技术》《体育与艺术》。“TOPS”由主题(Theme)、组织(Organize)、实践(Practice)、 分享(Share)四个单词开头字母组成,也是学校校本课程的核心要素。

在教材内容上进行大单元重组设计,按照结构化思维方式,将各学科知识重难点进行梳理,避免学科之间相同、重复、交叉的教学内容,结合未来教育,拓展、补充与学生能力有关的学习内容(人工智能、创客、生活实践等),形成每个学习领域的大单元主题板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目标的培养,课程实施按项目学习方式进行,由整体感知、探索建构、应用迁移、学习分享四个环节组成。

(五)变革了云环境下“魔方课堂”教学模式

在“30+10”、“20+20”教学模式变革的基础上,学校第一个在全省课堂教学中引进电子书包,建立基于技术、高交互的“魔方课堂”。“魔方课堂”与魔方的对应点(见图2)是: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为中心点,以信息技术为中心轴,以课堂目标问题化、课堂资源激活化、课堂学习自主化、课堂任务合作化、课堂思维图式化、课堂反馈可视化为六个面。

图片

图2 “魔方课堂”与魔方的对应点

(六)改善了基于思维导图运用的思维品质

全校全学科全学段广泛开展思维导图的运用:课上画总结思维导图,课下画预习、复习思维导图,课外画阅读思维导图和生活中画主题思维导图。知识图谱体系的建构,让感性的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抽象化,让概念的内容离散化、感性化、具象化,从而改善学生思维品质。

(七)研制了以“知识群”为主导的全数字化资源体系

2013年至今,教师研制开发了5500多个模块化的课程资源和1200多节各科系列微课,其中,语文低段生字微课378个、数学全册例题微课498个、英语全册单词微课207个、体育游戏微课60个、科技制作微课68个。另有体音美系列慕课60节,行为习惯微视频20个,国家和省市获奖精品课20余节,生成了43904份电子教案。

(八)研发了基于数字画像的学生发展评价标准

秉承“知识+能力、过程+数据、表现+素养、成长+成功”的评价理念,建立以“学生品德表现、身体健康、学习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三维综合评价机制,构建探索基于数据评价方式的创新。

一是基于教育云平台管理大数据的学生公民素养发展评价。学校将少先队红领巾争章办法和德育素质评价内容相融合,基于大数据赋能德育评价的理念和四维核心目标,构建了小公民素养发展评价体系,包含4个一级评价目标、19个二级评价目标,通过“智慧校园”平台,以“蜜蜂争章”的形式,让教师实时给予学生学习、生活、习惯、礼仪等方面的评价,动态呈现学生的行为表现,从而提高德育评价的及时性、可视性、客观性和全面性,构建了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

二是基于智能手环监测和诊断的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评价。学校研制了《小学生身体健康评价新标准》。身体健康评价分三个维度:一是肌体健康(SLPA);二是行为健康(LIPA);三是体能健康(MVPA)。学生借助智能手环,自动采集三个维度、十四项指标的所有数据,并在云平台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全面、动态的学生、班级、年级身体健康报告单。教师根据数据分析,对学生进行诊断、干预、指导,从而让学生掌握自我锻炼、自我调节的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

三是基于知识运用、解决问题的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评价= 学业评价(学科成绩:卷面考试)+关键能力(项目学习)评价。关键能力评价是五大学习领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享能力的总和。评价方法从定量评价转向定量+定性评价,用数据建模,记录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让评价目的从甄别选拔评价转向到全面个性发展评价,引导每一位教师形成正确的人才评价观;让评价(社会)效益从焦虑担忧转向和谐共赢,从而保障每一个家庭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作者:尹慧红 余蓓 杜洁燕  胡峰 张世东 严颖丽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以“智”教与“慧”学开辟教学新样态
下一篇:探索数字化转型,助智慧教育新样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