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劳动教育探索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6-17 10:01:29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学生档案袋,其中记录了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也记录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内容。档案袋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在此,学生是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对内容进行分析、诊断、评定的主要人员。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师通过对档案袋内的评价材料对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等。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一、面临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仍需创新

纵观学校的课程内容,尽管也有生物学科的融入,但课程内容单一,无法促进学生综合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也无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开发综合性的劳动课程,结合整个中学阶段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情境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劳动课程师资能力亟待提升

学校已经组建了一支跨学科的劳动教育研究团队,这些老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的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是在劳动以及跨学科融合教育方面缺少专业的培训与指导。另外,学校单一的线下集中研训方式也制约了学校老师协同专业发展的程度,由此,作为实施劳动教育重要保障的师资队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素养。

(三)劳动教育模式有待优化

学校的劳动教育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实践模式为主,学生学习的途径较为单一,学习资源及工具不够丰富,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与自我学习管理,学生个人的劳动素养评价也不够客观、全面,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素养。因此,如何优化劳动教育模式建立真正的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成为学校重点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主要做法

(一)深化五育并举,确立三阶四维的课程目标

一是三阶。包括劳动知识:学会种植梨树,懂得授粉、剪枝、采果的劳动知识,并能熟练运用语文、信息、英语和数学等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技能:综合运用语文和英语等学科学习方式,用搜集诗文,辅之以实地考察和文本研读等方式,基本了解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梨花的象征意味,从而加深对于“梨花”精神内核的理解。劳动素养:在劳动中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适性扬才,使学生学会悦纳自我、欣赏他人,提升合作沟通能力,学会创意表达,热爱校园文化,热爱劳动。

二是四维。包括梨花之自然美:漫步校园,观赏梨树一年四季的美景变化,在自然中感受校园之美。梨花之劳动美:在培育梨花的过程中感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梨花之应用美:制作各类文创产品,表达心中的梨花,赋予实际功用与价值。梨花之人情美:通过梨文化节相关的中英文宣传表达象征着纯洁善良的梨花,见证着通中学子的成长。

图片

(二)探索跨学科项目化,开设学校个性化创新劳动课程

我校立足地方特色,以学校种植的梨园为载体,结合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以及节日主题活动,将劳动教育与语文、英语、信息科技其它学科相结合,通过课程整合挖掘跨学科的劳动教育元素,以项目主题为统领,开设具备学校特色的创新劳动教育课程——《与“梨”邂逅,情满校园文创产品设计》跨学科项目式课程,旨在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采用各项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发展。

(三)依托信息技术环境,优化“跨学科项目化”劳动教育模式

一是创设数字化环境,提供应用技术保障。首先,搭建智慧劳动教育平台。通过搭建智慧劳动教育平台以及配备终端设备,支撑跨学科项目式劳动课程的协作设计、实施落地、成果展示与学习评价,以技术赋能实现学生劳动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推动教师研修模式的转型升级。其次,多样的数字化工具。借助多媒体数字化工具进行有关“梨”文化的数字化文创产品创作、期刊编辑排版以及视频制作等,记录学生真实的情感、创意的表达,同时推广宣传学校劳动教育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二是建构研训新路径,夯实教师队伍力量。组建跨学科教师研修共同体,基于智慧教育平台,支持教师开展各类线上线下融合的跨学科师训、教研、教学应用活动,创新教师研训模式及专业发展路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具备跨学科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优质的跨学科师资和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组织遴选出教师团队参与跨学科实训营活动。通过系统化的跨学科师训课程培训与专家定期在线指导,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模式,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以课程、活动架构教师常态研修空间,为教师提供专业提升所需的资源和环境支持,实现共研共建共享课程。

三是数字化技术赋能,变革劳动学习方式。首先,情境创设导入,多模态数字资源,促进真实情境建构。在课程开始的英语情境创设阶段,教师呈现通安中学梨花文化节相关的照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具象地再现梨文化节真实的场景,从真实情境的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教师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总结节日主题写作的主要内容维度,为学生完成校园梨文化节英文宣传的写作提供知识储备。此外,在文创设计与宣传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前推送学生有关梨文化知识背景以及PS、绘声绘影等图片视频编辑软件的学习资料,资料包含文字、微课、音视频等多种形态,为学生深入理解梨花的精神内涵,提供开展探究、学习丰富性和启发性的学习资源支架,增强学生在其中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项目设计准备,互动性探究工具,助力学生认知发展。学生利用智慧劳动教育平台的分组讨论功能进行分组学习,教学大屏即时呈现各小组的探究情况,教师及时而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学生适时地进行学习调整。在课堂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借助平台查询筛选信息,获得认知发展。此外,在梨树文化节的英文写作中学生利用平台的互动工具,讨论、分享、记录各自的想法,厘清了写作思路,促进生生之间高效互动协作。在以“梨文化知多少” 为主题的知识竞赛中,学生通过搜索、筛选信息、分组讨论等方式,促进了对“梨”文化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提升了自身数字化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文创制作宣传,信息化创作工具,支持个性化表达。学生运用多媒体创作软件创作有关“梨“文化主题的电子书签、电子海报等数字图文产品以及视频集,体验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之旅,个性化地表达创意。此外,通过将优秀的数字化产品打印于明信片、帆布包、义卖包装盒等文创物品上以及优质视频的征集发布,学生以多样化的数字表现形式和传播媒介,展示个人的风采,宣传推广学校的梨文化,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再次,成果展示评价,成果数字化展示,赋能劳动素养评价。借助智慧劳动教育平台的图片扫码等功能,学生在教学大屏上同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创作的梨文化节的英语宣传词以及自主设计的梨花书签等作品,师生及时进行点评和反馈,提升作品评价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学习自主规划,明晰的学习路径,赋能学习自主管理。基于智慧劳动教育平台,教师以项目主题为学生建构完整的学习路径,提供多种学习支架(包括数字课堂、录播课、作业、测验、讨论、学习资料多种活动形式),学生基于课程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学习需求,可以自主规划学习进程与自我管理,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提高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学习习惯。

(四)坚持“三个多”,形成学生劳动成长档案袋

学校劳动教育坚持多维内容,多元主体、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在实践摸索中,我校尝试在评价模式和策略上推陈出新,建立了学生劳动成长档案袋。评价内容多维度。劳动教育强调“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结合我校跨学科项目的课程特点,明确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包括以下四个维度。

表1 劳动教育课的评价维度表

图片

在实践过程中,我校形成了学生档案袋,其中记录了学生的成绩与进步,也记录学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学生自我反思与提升的内容。档案袋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在此,学生是档案袋内容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对内容进行分析、诊断、评定的主要人员。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师通过对档案袋内的评价材料对学生进行分析,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等。

 

作者:吴文明 王玲 李胤含 吴倩  吕杰 卢荷云 顾彦 周宇 胡润东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北新街小学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数字化转型创新实践
下一篇:智能驱动,融合创新,开启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西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