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璋:每个孩子都将拥有自己的AI“闺蜜”“发小”

来源:未来网 2024-06-12 16:09:12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坚持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是新生态建设的根本方向。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其在中国教育新生态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不远的将来,每个孩子都会拥有人工智能‘发小’、‘闺密’,这类AI智能学伴将协助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提供更为实时、客观、准确的评价。”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熊璋教授在近期召开的“2024数智未来:开放 共享 创新第三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接受专访时坦言,期待未来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工智能“发小”和“闺蜜”,陪伴中国下一代健康成长。

事实上,AI Agent(人工智能体)正在成为大模型未来的入口。而这个入口背后带来的交互改变,正在广泛地影响每一个人。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写道,作为下一个平台,Agent彻底改变了应用软件的打开方式,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交互革命。用户将不再搜索网站,不再登录生产力网站,不再去网站购物,而是一律委托给Agent。

熊璋则认为,AI Agent是一种新质生产力,为未来学校教学教育赋能。未来一定要保证教育的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新生态是自主可控、自立自强的,要建设从应试教育走到数字教育的新路径。

人工智能体AI Agent到来,未来校园长什么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未来的学校形态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熊璋描绘了未来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层次,包括个性化助理的普及、定制式课堂的推广以及素养导向评价体系的建立。

首先,未来的学校将为每位教师、学生和校长配备个人助理,这些助理之间互联互通,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网络。通过这些助理,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校长能够全面了解学校运行状态,而学生则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这种实时的、数字化的管理方式将极大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个人助理的助力下,未来的课堂将实现定制式教学。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熊璋表示,“我们要让青年人在应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认识到科技创造的价值,激发他们的内生学习动力,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化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创新理论和方法,破解工程技术的难题,而不是停留在简单地获取知识、解决作业这些问题上。”

熊璋强调,沉浸式学习和虚拟学习方式也将成为未来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了教学方式的变化,在教育评价方面,学校也可以采取更合理的标准。

熊璋坦言,未来的学校还将采用素养导向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以考试和作业为主的评价方式将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室内的摄像头等智能设备,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学生的微表情和交流情况,从而更加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这种评价方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素养评价,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潜力。

同时,未来学校还将为学生提供泛在的知识平台和学习平台。这些平台将汇聚几乎所有的知识、学习场景和实验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实现个性化、自主化地学习。学校和家长也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平台提升自我。

此外,全程人工智能赋能将贯穿教育全过程,从辅助教学、管理到研究等各个环节。通过智能化技术实现精准教学、智能管理、智能评价等功能,提高教育效率和质量。AI技术也将助力教育公平,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23年5月,教育部联合18个部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强调科学教育的规划和纲要》。科学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营造科学文化氛围的重要基础。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反映了对科学教育内涵的新认识,凸显了科学教育在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是构建大科学教育格局、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熊璋认为,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也是新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随着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教师和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数字素养和技能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成为当务之急。

坚持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是新生态建设的根本方向。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教育部门应加强对科学教育和数字教育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其在中国教育新生态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教育部信息科技课标组组长熊璋

标签:人工智能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李艳燕:构建全面推进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下一篇:黎加厚:数字化教育资源如何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