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勇:做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4-06-12 16:03:16 所属栏目:专家观点

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赋能和想象空间,也给千行百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伦理隐忧:“拥有什么样的核心本领,才能让教师在智能时代安身立命?”未来已来,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同向进化,才能避免被新一代人工智能碾压替代,做不落伍于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赋能和想象空间,也给千行百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伦理隐忧:“拥有什么样的核心本领,才能让教师在智能时代安身立命?”未来已来,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同向进化,才能避免被新一代人工智能碾压替代,做不落伍于新时代的智慧型教师。

01人工智能的赋能效用

迅猛进化的人工智能,已经在数据分析、决策优化、协同管理、趋势预测等方面表现得“机智过人”。教师既可以利用AI处理低层次的杂务,从而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关注学生,减轻教学负担,也能借助课堂智能分析系统精准呈现课堂教学的亮点与不足,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善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能够为教师工作提“质”减“负”。

一是助力精准备课。备课是有效教学实践的预演,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性准备环节。人工智能的融入能更好地帮助教师提高备课效率。例如,智能备课系统能够帮助教师实施学情调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起点、兴趣点,教师能基于数据分析得出学情“诊断报告单”,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智能备课系统也能结合教学目标和学情,推送优秀关联资源给教师。

二是实现差异教学。在课堂中,学生个体差异与班级集体授课是一对结构性矛盾。集体教学可以高效实施规模化教学,但却无法很好地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引入智能导师系统,可以辅助教师为学生提供差异化指导。智能导师系统与学习者交互,通过对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学习者类型提供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策略,为教师减负的同时实现因材施教。

三是帮扶个性辅导。传统教学中教师的纸笔作业批改是一项很耗费精力的任务,难以进行细致深入的辅导分析。智能测评系统不仅能够减轻教师作业批改负担,还能够为学生学习提供个性化辅导。通过自动批改、分析错题等,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薄弱点,还能够基于分析结果为学生智能配题、个性化推送拓展资源,弥补短板,发展长板。基于大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还能为学生提供大规模的个性化“苏格拉底式”智能问答服务。

四是提供教学全息画像。其一,画像技术助力“学”。无论精准备课、实施差异教学还是帮扶个性辅导,前提都要精准把握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在智能画像技术加持下,可以实现学习数据的全过程性伴随式采集,通过数据挖掘、深度分析、特征抽取以及标签化等流程,抽象概括出学生的信息全貌,从而建立起立体化的学生信息全息图,进而帮助教师高效“读懂”每一个学生。其二,画像技术改善“教”。新时代的教师教研面临着精准化的需求。数据驱动的教师画像,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五是推动育人综合评价。传统课堂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提问等途径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教师精力有限,会造成信息传递的片面和课堂反馈的滞后。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够赋予教师崭新的洞察力。智能技术的加入优化了教育数据采集,可以伴随式采集教学行为类数据、情感类数据、思维变化数据等多模态数据,从而为我们提供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使得教育评价从经验化走向科学化,从固化走向增值,从基于结果的评价走向基于过程的评价,从单一的学科知识评价走向全面的综合性评价。

02人工智能的增负风险

技术不是万能的,但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不管接不接受、认不认可,人工智能都已到来。智能化就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大势,但人工智能应用存在双刃剑效应。教师需要主动顺应时代趋势,积极应对挑战,正确看待和使用技术、用好技术,规避智能技术的增负风险。

技术适应与学习的压力。对于许多教师而言,掌握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需要学习新的技术知识,掌握新的工具和方法,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策略,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提升自身的智能教育素养,直面压力,以适应智能时代的教学需求。

技术应用平衡度的把握。教师决策与AI决策之间需要保持平衡。AI必须处于教师的监控下,在必要时提醒教师进行决策,并允许教师改写AI决策。同时要注意,倘若教师做决策过多,那么了解和配置AI将消耗教师大量时间,但过度依赖AI决策,也会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诸多思考被逐渐“削弱”和“钝化”。因此,教师应把握智能技术应用“尺度”,防止教育主体“附庸化”和“依赖化”的产生。

法律意识和伦理素养的养成。AI可以协助教师设计教学材料,挖掘学生优势并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收集学生的数据以充分了解学生,但收集数据越多,隐私风险也越高。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伦理素养,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教学时,关注学生的隐私保护和伦理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数据不被滥用或泄露。

03教师的角色“重置”

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不会被机器技术完全取代,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个体可以“躺平”。教师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在未来将是常态,教师要时刻准备“重置”角色、调整定位、转变思维,学会与人工智能协同共教、共研、共学,做善用人工智能的智慧型教师。

立德树人,做智能时代人才的培育者。真正的智者不仅需要掌握最重要的人工智能科技变量,还应拥有智慧认知的思想。人工智能技术的精巧越来越能够让教师的教学施策精准入微。因此,当教师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对时代和社会有价值、有贡献、有情怀的人才,才是教育初心的成功。

疑则有进,做智能教育问题的深思者。智能技术为智能教育提供了技术便利,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智能教学应用素养的新挑战。教师能身体力行地探究和体验智能技术的教学功能吗?能结合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需求做正确的“人机”关系定位吗?能清晰认识和应对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中的数据安全及伦理问题吗?“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带着思考出发,才能在智能时代找准自己的努力方向。

充电蓄能,做智能教育知识的学习者。智能时代,不学习就淘汰,教师同样无法逃避时代施予的“学习紧箍咒”。应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学习之需,我们团队开设了国家一流课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教师教育慕课,帮助教师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学习环境、掌握智能教学工具以及智能技术教与学应用的方法。教师持续充电才能成为合格的终身学习者。

人机协同,做弥合智能鸿沟的摆渡者。如果说笔延伸了手、电话延伸了耳朵,人工智能技术则在复制人的大脑。人工智能正在全方面融合渗透到每一个行业,教育也一样。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理解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做朋友,弥合机器与人类之间的智能鸿沟,才能让技术为师生所用,为教学服务。

知行合一,做智能教育行动的践行者。在智能技术的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要经历“想用、能用、会用、用好”的迭代提升阶段。“想用”,是指教师愿意主动尝试体验智能技术工具;“能用”,是指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智能技术工具的教学操作;“会用”,是指教师掌握了智能技术应用的教学法,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场景设计和选用合适的智能技术开展教学工作;“用好”,是指教师具有将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把智能技术与师者的智慧相融合,开展富有精准化、创造性、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伦理培育,做智能学习文化的引路者。每一种学习文化都有它独特的技术指纹。技术给教育变革赋能,教育变革又引发养成了新的学习文化。人工智能正在引发学习文化的新变革。教师理应做新型智能学习文化的引路人,教会学生人工智能知识、传授人工智能技术,传递用智能技术持续赋能学习和发展的理念。

赋能与增负如同双刃剑的两面,智慧型教师要努力追求科技应用向善的价值导向。当前,以ChatGPT、Sora、文心一言、星火大模型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推动着教育数字转型和创新发展,日益影响传统知识观、人才观和育人观,倒逼教师升级自我,形成新质素养。教师不仅要做智能技术的使用者,还要借助人工智能持续探索教育的新可能,做教育变革的创新者与主人翁。

 

作者 | 胡小勇,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院

来源 |《中国教师报》2024年06月05日第14版

标签:人工智能 教师素养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黎加厚: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程教材教法的影响
下一篇:余胜泉: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