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准把脉,问题驱动
一是师本化课堂过多。课堂教学中,教师占绝对地位,占据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讲得过多,不愿放手,不敢放手现象明显,留给学生较少的时间思考和空间练习。尽管学校积极倡导“精讲”“少讲”,但在日常课堂教学管理中难以做出判断,且无法监控。二是过程性数据欠缺。常态课堂教学中过程性数据的采集大多数学校与教师尚不具备条件,无法形成课堂教学中师生主动发展的数据链。三是经验式分析普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处理,更多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预估和以往的主观经验与认识,缺乏客观细致动态的数据分析。四是精准性补救不足。由于缺少精准的数据,缺少鲜活的实证予以佐证,日常教学中的精准补救明显不足。
二、技术支撑,变革课堂
一是研究建模,再造流程。我校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建构了“五问”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五问”是指“问题提出、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拓展”,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紧扣问题生成,形成闭环研究(见图1)。
图1 “五问”课堂教学环节
数字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融入原有的“五问”课堂教学环节,在课堂类型、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自主活动四个板块中,尝试增加了课堂伴随式数据采集,从而实现从经验主义向数据化、实证化过渡,达成精准教学的目标。
二是采集数据,伴随记录。采集数据主要是依托技术的九大功能:计时、计分、签到、拍照、录像、投票、抢权、挑人和评价。其中,计时、计分和签到主要是围绕课堂管理,助力课堂有序进行。拍照、录像和投票是围绕课堂生成,助力教师看见学生们的思考。抢权、挑人和评价是围绕课堂互动,目的是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伴随式记录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过程,涉及全时段、所有实验班级和学生,实现了教学过程真实客观的采集,最终呈现课堂一系列师生行为的数据链。
三是分析数据,师生画像。学校调取数据链,从纵横空间、时间前后等要素对比所有行为数据,从数据细微的变化中分析师生背后的判断与思考,让大数据助力,呈现思维的可视化,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各层面的自画像。学生的学习数据为老师下一步查缺补漏提供了有效的证据。此外,学生的学习分析周报告定期发至家长,基于报告,家长与孩子共同查找问题,精准辅导。
四是生成结论,精准教学。如今,学校教学行为分析报告已形成23份、教师体检报告203份、学生学习报告9045份,分别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的自画像。这就为不同层面、阶段性地调整教学改进提供了数据佐证,助力课堂教学,及时达成精准教学的终极目标。
作者:汤善香 王静 杨金良 陈婷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