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策略,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构建开放共享环境、深化VR生态文明教学应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四个方面扎实推进VR+生态文明教育,如图1所示。
图1 VR+生态文明教育推进路径
一、协同多方力量,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一是对外协同多方力量,寻求技术与智力支持。学校加强与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多方联合,协同推进VR+生态文明教育向纵深发展。学校主动对接汉阳区教育局科技站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积极参加生态文明教学推进工作研讨活动;寻找企业提供的VR平台构建、运行、维护等支持;联系高校获取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
二是对内健全校内机制,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学校成立VR+生态文明教育专项工作小组,总体谋划生态文明教学推进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学校已有基础条件,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二、重组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共享环境
一是提升硬件设备,构建新型教学环境。学校已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和5G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室均配备教学一体机,虚拟演播系统100%可以实时直播,各种智能终端均能支持多屏互动、交互共享。建设融智慧教室、移动式实验室、VR体验互动室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共享、融合的新型教学环境,配备VR体感蛋椅和20台PICO4一体机。学校建设水质监测室与湿地文化长廊,为湿地保护的生态文明教学落地打好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整合教学平台,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校综合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武汉市“市区校一体化平台”与VR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智能、沉浸、互动的生态文明VR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头显设备,在虚拟环境中学习生态文明知识,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的运作,更好地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三、夯实学校阵地,深化VR生态文明教学应用
一是活动先行,创设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积极丰富课程类型,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队合作研制“湿地之旅”校本课程,并合作推出社团课程,培育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激发其对长江流域水质监测的兴趣。
二是专家引领,提升教学应用水平。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吴砥、钟正教授团队深入合作,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构建多元、立体的VR+生态文明教育新形态。专家帮忙老师们充分认识VR教学的内在规律,制定差异化教学原则,确保学校生态文明教学“有章可循”。
四、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一是强化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力加强与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共同推进长江流域水质监测共同体建设项目的深入发展。积极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交流平台操作方法和资源使用技巧,分享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研究教学模式和活动设计。
二是加强研究,持续转化教研成果。依靠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引领,学校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VR生态文明教学研究为主线,采用课例、论文、课题等形式固化凝练学校、教师教科研成果。
作者:彭葆蓓 黄秀岚 史颜君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