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研究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2024-05-13 15:12:25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目前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并设置相应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设置不周全,无法全面诠释学生综合素质。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基于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实践研究——成都市泡桐树小学“1+3”评价体系探索

 

一、聚焦问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亟待改进

一是内容缺乏科学性。在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目前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从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并设置相应二级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分析发现,评价指标比较模糊,指标设置不周全,无法全面诠释学生综合素质。

二是过程缺乏严谨性。评价标准中虽然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但同学、家长、自我的评价基本流于形式,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对学生评价缺乏针对性,评价过程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

三是结果缺乏关注度。教师、家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度不高,学校、教师较少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分析、比较与总结。基本上是学期末评价结束后,评价手册便被束之高阁,至下次评价前再无人问津。

二、理论思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本导向

一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溯源。学校在学生评价改革方面的探索可追溯至2006年,为针对性解决传统评价手段机械、主体单一、内容僵化和实效滞后等问题,学校以网络平台为抓手积极探索发展性评价,提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实践研究”。

二是落实多元主体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实践中,改变班主任一人突击评价的状况,各科教师共同参与,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层面共同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使每一个维度的评价都较为丰满,也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在需求。

三、实践探索:构建“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在学生评价朝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过程中深耕不辍,构建并实施了“1+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一个中心,即以“五育并举,建构可操作的学生综合素质校本评价”为中心,围绕“五育”内容,全程、全面、全员地进行过程性记录和动态评价,互动共长。

(一)全员:多元主体评价,坚持客观真实

一是学生主动式自评策略。为了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式自评,学校设计了《泡泡自主管理手册》,指导学生在每学期初始阶段制定自我学期目标,目标内容涵盖了学习、习惯、能力等诸多方面;每天记录学习任务、阅读、运动、睡眠等情况,每周进行小总结;期末完成“已达成”和“需努力”的自我评价。通过一次次的“制定-反思-调整”,使学生逐渐明晰自己的优势、潜能和改进方向,促进自主管理和自我完善。

二是同伴交互式乐评策略。同伴之间交互式乐评,可以有效获取信息和综合信息,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全面充分地认识自我,促进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四人小组互评”和“自主选择性评价”是同伴互评的两种基本模式。老师会整合同伴评价的信息,指导学生更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也将这些信息纳入学生“个体成长数据库”,作为设计和实施个体教育方案的信息支撑。

三是家长深度式悦评策略。学校借鉴了教育与心理测量中的满意度评价策略,建议家长在“九点量表”上对孩子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发展进行评价,通过对班级数据和年级数据的整合分析,为五育并举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此外,学校每学年都开设“优点轰炸”家校沟通交流会,用一整天的时间分组进行“老师-学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对学生进行三个肯定性的优点描述和一个不足的改善性建议,以期孩子能从外部评价内化为行为准则来监督、调控自己的行为。

四是教师全景式测评策略。在传统评价中,学校的评价主体是教师,但单一的评价主体或评价内容并不利于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全景式测评不仅体现在教师对学业的书面或口头评判上,还体现情感、态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此外,参与评价的教师不仅包含学生的任课老师,还体现在学校其他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加入,如值周教师、食堂师傅、保洁阿姨、保安门卫等,在校园场景中对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和评价。

五是社区参与式热评策略。社区是学校教育在空间、内容、形式上的延伸。泡桐树小学所处少城街道宽窄巷子社区,与社区深度绑定紧密联系,学校、班级策划组织的活动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的公益项目不定期地在宽窄巷子社区活动中心举办。活动开展过程中,采用留言板、调查问卷的方式搜集活动参与者或游客的感受,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活动呈现效果进行鼓励性评价。

(二)全面:坚持“五育并举”,兼具全面个性

学校以“五育”为维度,全面构建了学生评价的内容。通过监测、反馈、指导等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改进和引导作用。完善德育评价,优化智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同时还会不定期地调查收集师生、家长的教育需求,完善评价内容,结合“五育”进一步设置二级评价栏目。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价内容,关注学生更全面的发展。以期让评价提升“双减”的效度和“五项管理”的信度。

(三)全程:“动态轨迹”可视,展现发展状态

一是转化:数据“储蓄”成长信息,形成成长轨迹图谱。借助银行储蓄和心理账户的概念,结合学校“桐悦文化”理念中的泡桐树家族吉祥物设计,创设泡桐树小学学生综合评价系统,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以即时发放“泡泡五育币”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整个评价流程是线上和线下结合进行的,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系统,将每一枚五育币与评价数据对应,一个简单的人脸识别或账号登录,再加上一个投币动作就完成了评价数据采集,直到毕业,形成一份详细的个人综合素养发展档案,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轨迹。

二是融合:整体“量化”成长信息,定制个性成长方案。“五育币”发挥了及时奖励带来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鼓励“偏科”“挑食”的孩子在舒展个性与特长的同时追求全面平衡的发展。例如在学生体质评价方面,学校将自2006年使用的“运动小处方”进行了改版升级,以年龄为单位构建评价模型,参照国家体质监测标准,制定校本测试项目数据,搭建学校体质健康大数据诊断平台,自动生成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包括三个部分:体育素质评价;涵盖力量、速度、柔韧、协调、灵敏、耐力六个方面的身体素质六维分析评价;以及每个单项成绩报告和运动建议。个性化的“小处方”不仅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和力,还有助于体育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指导家长监督孩子锻炼。

三是赋能:全力“增值”成长信息,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多元评价可以发现学生潜能,并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梯度性和独特性目标,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促进学生进一步制定成长规划,为自己确立新的成长目标。例如德育方面,学校制定美德币发放的细则标准。其中一项关于爱心奉献,设计了“积极策划、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并长期坚持下去”这一项。学校多年的探索性实践中,不断组织学生大量参与各级各类公益活动,始终鼓励学生自发设计、组织公益实践活动。学校孵化了数百个公益项目。“一杯水温暖一座城”“为最辛苦的人送‘红包’”“宽窄文化宣传+”“一张手帕 一片蓝天”‘泡枣’街头音乐会”“电话亭变身计划”“垃圾不落地”等项目,内容覆盖环境保护、困境人群关爱、城市文化传播,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四、优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发展方向

一是注重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在评价体系实践中,老师和学生侧重于对个体的鼓励和约束,而忽略了集体的建设。在孩子只为获得个人积分而忽略对集体关注的时候,班主任和老师在教育教学管理方式上也应当有所调整。在积分、评奖设置上,要多开设小组合作或集体项目,让学生的关注点从个人转向集体,由此既培养、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习惯,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二是优化评价比重,五维均衡发展。学校将“五育币”的发放老师进行了分组,发放方式分别是美德币(班主任、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智慧币(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劳动币(劳动),健体币(体育),美艺币(音乐、美术),在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雷达图中出现了智慧币比重过高,如图3所示。因此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应将“五育”各维度的赋分比重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适应形势、面向新时代的教育评价策略。

三是加强评价分析,促进学生发展。现在的评价系统产生了一定量的数据,有针对个人、班级、年级、全校的积分信息,有针对“五育”维度的积分信息,有针对礼品兑换的信息等,目前的现状是仅仅用它们来做了一些排名分析,看那个学生获得的币多,看那个班级排名高,对于促进学校教育评价变革,致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因此,今后综合素质评价中,应当引入数据分析技术,构建评价模型,借助人工智能等途径把隐藏在这些数据中的关键有效信息进行集中和提炼,找出内在规律,使得数据与评价之间形成链式关系,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支撑。

 

作者:黄艺竹 陈熹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乡村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当游戏少年遇上AR美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