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某大号一篇热点文章,说的是社区体育培训,特别兴奋,因为行业内终于有人开始从更大层面思考问题了,毕竟教培行业的“贴近社区、小店多点”的模式是我很早就开始推崇并持续实践的。但是仔细一看文章内容,比第一眼看到还刺激,原来这些大号居然真的可以把教练拿着教具走进居民区,带着孩子们做一些体育活动,家长们通过组团报名的形式,当成了行业重要的发展趋势详细的论述一番,只是因为“拼着买,更便宜”,更易雷同PDD?
很多事情其实不用搞的那么复杂,但是坚持最基本的商业常识却是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要全面评估,要深入分析,不要像算命先生一样瞎预测。
一、社区体培不是体培进社区
看起来都的特别专业,有数据、有案例,排版还特别考究,而且还配了很多相关的截图,但怎么就感觉那么不靠谱。体培进社区就能被狭隘的理解成在社区里面搞培训,而且还美其名曰脱离力场地和监管的限时,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让教练更好的专注在教学,而不用花心思更和专业无关的事情。
更是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到底能有多少私人教练在利用社区的场地,通过这种零售般的组团模式开展教学的,这个比例到底能有多少?这样的生存方式,到底存续时间能有多久?最核心的是,这种模式是不是就是社区经济的一种,是不是就真可以被称为体培行业新趋势?所以,不搞出一个大新闻,你就没有流量呗。
就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来说,体育训练必然是伴随着风险的,训练方式是不是够科学,训练场地是不是很合适,训练器材质量是不是有保证,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你指望小区里的公益性体育设施这样一个完全开放的环境里,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保障?请问这个教练到底是有多缺钱,才能冒着这样的风险干这种事?但是,退一万步说,即使家长觉得无所谓,作为专业的代表的教练难道自己也能装作不懂?这种事情不出则已,出了就是大事。
当然,炒作社区体育的最直接的理由是因为有团购模式的存在,这样会降低所谓的营销成本,然而,只要一个人人智商还在线,就不可能指望自己的主要营销来源是团购。对于一家正常经营的机构而言,偶尔搞一次团购,激发一下老客户转介绍的动力,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样机构,有事没事就搞团购,那基本上就意味着距离关门不远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团购本质上就是低价营销,是一种引流手段,不绝对不可以引流手段当成你的盈利项目,任何时候都是如此,这是一个常识问题。这一点不仅仅是体培机构,对于所有的教培机构都是通用的,某些手段就只能作为引流存在,就如同某些科目只能作为引流存在是一样的道理。
而如果从家长的角度看,估计又是另外一回事。消费者不管是花了100块还是1000块,在其决策之前都得问六个问题:你是谁?你要卖给我什么?你的东西对我有什么价值?买你的东西我需要付出什么代价?我为什么要找你买?我为什么要现在找你买?
所以,一个教练哪来一个篮球站在社区里,面对消费者的时候,请告诉我你该如何向你的潜在客户们解释“你是谁?”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有门店,这是最朴素的合法性的问题。如果你不能理解,你就好好想想为什么所谓的餐饮外卖,都一定要求要有线下门店,你当然不能说有了线下门店,他就不会偷工减料,但是这是最朴素的合法性的问题。
事实上,如果你连合法性的问题都解决不了的话,你告诉我你很专业,你很用心?所谓的社区体育就只能是一个低价竞争的变异而已,所以,请不要把挣零花钱或者生活费,当成一个常态,更不要把灵活就业和体培创业相提并论。
二、体培进社区到底该如何理解?
从空间上来说,体培进社区的正确说法应该是贴近社区,是要走进社区,而不是活在社区,是需要利用大部分人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社区里这个规律,去找到更多相对稳定的流量,并且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动作让这些人走出来。也就是说,贴近社区并不是说你一定就是把机构开在了社区附近,以篮球为例,很多机构的选择并不是在商场、也不是在社区,而是废弃厂房的再次改造。
这首先考量的是这种场地更容易满足训练需求,其次是因为其所在的区域可以辐射周边更大的区域。记住,这个所谓更大的区域不是说你肉眼能看到的,而是说你的营销触点可以辐射到周边更远的地方。这个区域可能是三公里、也可能是五公里,在这个区域范围内做对应的营销覆盖。一般来说,如果一家体培机构的场地够大、营销能力够强,加上体育科目的老少皆宜,是非常有机会以机构为核心建立起一个独立的流量中心的,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贴近社区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战术执行的问题。从执行层面而言,进社区做比赛、进社区做活动、进社区做公益等等行为,都是为了将贴近社区的战略落实到位,最大限度的覆盖社区里的受众群体。如果再具象一点,在社区里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实际上就是为了引流而已,这可能是社区体育最具价值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黄迪老师昨天发的一篇文章《当体培从业者开始送外卖、卖保险,意味着什么?》,体培行业这几年确实很火爆,但是当你真正走进这个行业的时候,很多事情就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大机构暴雷了,还能上头条,搞得行业动荡、众人皆知,小机构出事了,连个水花都不会有。
虽然没有做过数据统计,但是体培行业的淘汰率,应该比艺术类、科技类机构要高的多,所谓差强人意的续班率和训练周期、教练管理难度大、场地成本高之类的,只能说是表象。真正关键的核心在于,体培和传统的教培在很多经营逻辑上是不一样的,而且会更强调精细化运营。
如果你不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行业,而只是沿用传统教培行业的做法去对待,那很可能是在舍本求末,因为体培远大于教培。何况传统教培的做法连教培行业自己都救不活,何况比其上升空间更大、更具产业化特征的体培呢?
没有人会怀疑体育培训的美好前景,也没有人会怀疑体育培训的巨大市场,但是这块蛋糕能不能吃的下去,有没有机会上桌吃蛋糕,只是凭借着一腔热血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从战略到战,从规划到执行、从用人到营销、从产品到品牌,每一个环节都比传统教培更复杂,而恰恰是因为难度更大,其收益也一定不仅仅是培训费而已。
正因为体培行业具备更完整的产业链,相应的盈利点也比传统的教培行业丰富的多,其面向的人群也更加具有普适性,而在在社会认知中,参与体育培训、全民健身正在深入人心,所以也才有了五育并举,体育C位的说法。
所以,坚持价值,坚持长期,先把事情做对,然后再做对事情,体培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