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学校实践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
一、夯实“四个基础”
一是构建智慧教育环境,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在需求导向、集约统筹建设理念下,构建集智慧大屏、录播系统、电子班牌、海淀云课堂等在内智慧教室118间;建立集VR仿真实训环境、教学互动展示、物联网智能管理、学生课堂行为分析、智能录播等一站式“未来教室”;建立“萤火”、“梅森”、“金巢”三大开放型创客空间以及“网络安全虚拟仿真基地”,全面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
二是部署无感采集终端,支撑数据快速、精准采集。学校关键区域设置无感摄像头,校门、宿舍部署人脸识别通行闸机,食堂部署人脸识别消费终端等,支撑数据无感、快速及精准采集。
三是区校共建网络安全体系,保障智慧校园长效发展。学校网络接入区教育专网,实现区校两级网络安全防护,区级出口系统化部署网络安全设备,对外网进行监管及防护;校内立体部署链路负载均衡、硬件防火墙、上网行为管理、身份认证、WAF应用层防火墙、数据库审计系、堡垒机等网络安全设备,对出口及内网进行监控及防护,全方位保障智慧校园长效发展。
四是打造PC、移动端相结合的统一门户,实现多终端一站式登录。建立师生个性化信息门户,实现“一站登陆、全网畅通”,通过PC端和移动端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为师生提供快捷的一站式云服务。
二、建好“一个中心”
制定数据标准,构建数据处理中心。通过数据交换工具,进行数据过滤、清洗和双向传递,实现各类业务系统数据资源的无缝动态接入和数据实时访问,实现数据一处生产、多处共享。基于校园大数据,建立校情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分析、学情分析、资产分析等数据模型,发挥数据治理、智能决策支撑作用。
三、提升“一个素养”
作为以信息技术类为龙头专业的职业学校,具有先天优势,师生信息素养有良好基础,通过专项信息化培训、数字资源建设、信息类学科授课自我提升、信息化教学比赛等多渠道,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通过信息类专业课程学习、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类1+X取证、双创活动、业务系统应用培训等多途径,提升学生信息化素养。
四、创新“五大应用场景”
第一,优化育人空间,支撑差异化“教”。教师、教研组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共建网络课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有效支撑课前、课中、课后和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需求,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智慧教室、专业实训室开展混合式教学,拓展双师课堂、跨校区上课、多个班级同上一门课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平台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数据,为精准评价、差异化育人提供数据支撑。现平台建有网络课程731门,课程资源总数53672个,总量4.674Tb,题库题目数40186个,近一年平台师生登录次数达51万余人次。搭建的《移动终端安全》和《计算机安全》2门在线精品课程先后上线中国大学慕课、超星学银在线、信息安全教学平台i春秋等平台,课程累计服务突破30万人次;《window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网页设计与制作》2门课程登陆超星学银在线,被全国6所学校选用,上线一年累计学习者达千人;《windows服务器配置与管理》、《游戏场景原画绘制》2门课程入选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教师通过教学资源及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课题研究,探索出“基于BOPPPS的‘三主体三阶段’”、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虚-理-实”等特色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已在《系统渗透测试与防护》等10多门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水平突出,近年参加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获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级一、二等奖各6项,此外,网络信息安全专业教师团队入选2022年度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培育项目。
第二,拓展学习空间,支撑个性化“学”。学校开放专业教学资源库、35万册电子图书、1.31万课时视频点播资源,建有731门在线网络课程,网络学习空间覆盖100%,学生可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支撑学生“课前-课中-课后”个性化学习需求。以2022-2023第一学期平台数据为例,上线学生3187人,学生共参与活动950079人次,共进行课堂活动166465人次,共完成任务点26074人次,学生完成作业数69902人次,完成考试数24507人次;学生发起讨论963个,回复讨论7164个。教师通过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学生高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学生连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中获得佳绩,在近三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国家级行业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8项,在刚刚结束的202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北京市选拔赛中,8个赛项获得北京市一等奖,将代表北京市参与全国赛项角逐。
第三,重构管理空间,支撑精准化“管”。学校各业务系统全面实现单点登录,并平滑迁移到移动端应用,基于一站式办事大厅、线上线下虚实结合,拓展管理服务空间。如:“内控系统”实现财务全流程线上流转审批、“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个人设备一键查询、“账号管理系统”实现入职账户一键开通、“科研管理系统”实现开题、中期、结题全过程管理等。以岗位实习管理平台为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岗位实习,学校建立了“网络化实习岗位推荐、网络化实习过程跟踪服务、网络化异地教学实施、网络化实习总结评价”的“跨时空服务”的岗位实习管理平台,通过“实习台账”“实习监测大屏”精准掌握实习全过程数据。自平台应用以来,累计实习企业113家、实习岗位数197个,以2022-2023第一学期学期实习计划数据为例,实习学生总数455人,实习签到数3.3万次,签到率73%,上传日报数据2.09万条,教师批阅率83%,平台自动生成岗位实习台账数据。
第四,构建数据画像,支撑科学化“评”。基于校园大数据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包括“思想品德与职业习惯、文化素养与职业技能、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社会实践与职业实习、兴趣特长与个性发展”五个维度百余个指标项,抓取各业务系统中有关学生综合素养的“大数据”,记录学生在校三年成长足迹形成“一生一档”,统计分析学生五个维度发展情况,形成学生“画像”,并能适时预警,提醒教师、家长调整教育、管理策略。同时,为每名毕业生生成成长树,为学生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发展业提供成长报告。目前,平台已经在三届学生中应用,发挥良好效果。
第五,探索数据分析模型,支撑智能化“服”。学校依托数据中心校园大数据,探索对不同维度指标数据分析、建模,构建了服务层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形成了领导层、教师层、学生层三级可视化看板,发挥数据智能服务、决策支撑作用。学校构建集校情分析、教师分析、学生分析、资产分析、财务分析、学情分析等在内的32个分析模型,可直观、清晰的了解学生分布、师生比、师资结构、退休趋势分析、资产报废趋势分析、课堂活动监测、岗位实习分布等信息,为管理层精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五、特色与创新
(一)创新形成“专家引领、校企联动”的智慧校园建设模式
创新形成“专家引领 校企联动”建设模式。通过顶层设计的高标准定位、“校企专”联动的双轨建设机制、“五分调研、二分开发、三测试”的建设策略、校企携手保障运维,坚实的推动信息化建设进程,形成了一套适合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模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探索“基于数据流的工作流”服务学生教师学校发展
数据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学校将数据治理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数据整合,实现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集成,各系统业务数据通过数据中心进行存储、调用,数据不断流转更新,服务各类业务系统,通过数据流优化工作流,使校园大数据服务学校师生发展。
图1 数据中心总体架构图
(三)创新“点-线-面-体”资源建设模式
数字资源是数字化转型的内驱动力,建立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课程及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三大资源体系。探索形成“点-线-面-体”资源建设模式,“点”即围绕资源定位“辅助教学、支持个性化学习”这一关键点,开发资源;“线”即以课程为主线,开发颗粒化资源,构建结构化课程;“面”即构建开放式资源平台拓宽资源的应用面,实现时时、处处、人人都可用;“体”即动态更新资源量体,螺旋式推进资源开发建设。
图2 资源建设模式结构图
作者:董随东 马智勇 王琦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