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发展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点面结合推动实现五育并举,典型场景释放数字资源势能——北京市东城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特色推广及使用成效
一、点面结合,区校一体化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东城区成立了以区教委主任为组长的东城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领导小组,由区教委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牵头,教委中教科、小教科、职成社科、德育科、体卫科、对外交流科、课外办、人事科、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及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具体任务统筹和推进落实。在全区各校全面推广使用的基础上,从中学、小学、职业学校及校外单位中重点选取了24所试点校,建立由校长或主管校长牵头的平台推广工作小组或专班,将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应用纳入学校重点工作,将平台作为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形成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筹规划,细化工作举措
东城区制定《东城区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实施方案》,将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强化平台资源应用、探索有效考评方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人才培养数字化转型、探索有效运维模式、推动更大范围共享等关于平台应用推广的七项工作进行责任拆分,细化具体工作指标,按月确定工作进度,按照“筑基-试点-总结与提升”三阶段分步骤开展工作,推动区域试点、学校试点有效落实。领导小组各成员科室积极认领任务,各试点校根据学校校情、学段特点、学生培养目标等特色,加强统筹规划,在专项试点任务发力,小切口细化举措。
(三)开展调研探索,强化平台应用
东城区强化平台应用,坚持“应用为王”。一是按照市教委工作要求,对区内学校进行调研摸排,了解区域内各校对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使用情况,准确掌握一线教师对平台系统的需求和建议;二是利用该平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平台上专家的高水平学术讲座、教育教学优质案例开展青年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通过平台参加教育部开展的2022年暑期教师研修活动、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推广培训等,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教书育人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对平台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推动资源使用;三是探索利用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协同教学、科普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后服务活动等,发挥平台知识库、资源库的独特优势,五育并举,向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专项资源,促进教育质量与教师队伍质量双提升。
(四)探索协同共享,实现资源整合
东城区以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目标,探索优质数字资源的多元供给机制和奖励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和整合利用。一是组织线下座谈会,各试点校就试点经验进行交流,展示学校按需使用数字资源的典型场景与模式,分享校内利用海量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对口帮扶等活动的创新经验;二是邀请专家深度指引,着重就平台资源使用、数字资源重配重组、教与学模式创新、提质增效及师生减负、数字资源研发等进行点拨,帮助各校加快培育海量资源有效使用的场景和模式,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倍增效应和溢出效应,带来启发效果;三是持续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基于开放的资源接口,推动数字教育资源在区域内开放共享,提升区域资源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区各校智慧办公平台、全区线上教学平台、数字德育等平台中均加载了平台资源推介链接,将优质资源送到学校日常办公和学生学习的家门口,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整合。
二、五育并举,场景多样化建设
(一)善用资源,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结合校情,针对性地选择平台资源作为补充,丰富教学资源体系。一是推进校本课程优化,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自主开发了校本特色课程“节日节气”,课程涵盖亲子微课、资料收集、观察万物等内容,课程研发团队利用平台“青少年读物人文艺术板块”中的《节气藏四季 亲子共作文》一书,将课程内容向亲子写作方向扩展,将课程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二是促进教学管理提升,北京市宏志中学在平台推广中提出了匹配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的资源整合理念,在学生课程自选、教师分层教研、校本专题研修等场景,实现“超市式”服务的按需使用;三是拓展教师培训资源,比如北京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组织教师围绕“新课标的变化与亮点”,运用知识树、思维导图或文字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解,以“快乐杯”教学展示活动为契机,赛培一体化,促进青年教师学习新课标、提高基本功;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组织教师观看师德系列专题片,引导教师学习时代楷模中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积极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形成学模范、做模范的氛围。
(二)巧用资源,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挖掘优质资源,力求“每一堂课都优质”“每一节课都有实效”。一是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将平台使用与学习作为全校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抓手,把平台优质资源作为备课、授课、复习、教研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参考;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利用平台资源开展体育寒暑假作业指导、科普宣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教学效果;二是形成资源使用模式,北京市东城区分司厅小学以对口帮扶为契机,以资源交流分享为抓手,精细化挖掘帮扶学校需求,形成“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补充”两种资源使用模式,同步开展校本资源库建设及优化;三是开展二次开发,各校通过对平台在线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实现资源校本化、特色化,实现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三)广用资源,推动实现五育并举
广泛使用资源,全学科开展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利用平台文档资源拓展劳动教育思路,形成“数字双师”,助力学校育人实践。在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体育教师利用平台资源,开展线上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班主任教师利用资源组织开学第一课,并选取不同主题,进行班队会展示;校医老师利用平台资源,开展抗疫知识、爱牙护牙、保护视力等知识的宣传;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北京市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充分发挥“大资源观”理念,在各学科组形成了骨干教师引领、学科大组教研对平台进行学习的新常态,推动教师跨平台、跨学科甄选数字资源,将资源嵌入课堂,实现了课堂活动优化、教学效果提升;资源丰富、内容翔实、环节多变、意义深刻的“幸福属于劳动者”主题队课,更让少先队员们有了数字学习资源的全新体验,“劳动是幸福的”这一主题也深入每一名队员心中。
(四)活用资源,课后校外百花齐放
高质量教育不分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灵活使用资源,充分发挥数字育人实效。一是课后服务更加多样,教师们通过“课后服务”板块,学习科学、航天、体育、艺术、阅读等方面的知识,为课后服务提供更多可能;二是自主学习更加便捷,学校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平台资源开展预习、复习,平台资源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补充,有效降低学生参加校外教育培训的冲动,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三是校外课程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馆通过遴选、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课程资源,分析、总结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线上校外活动,积极探索“双减”背景下“馆校合作”新模式,搭建科普活动新样态,实现“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协调统一。利用平台资源创新开发新课程,探索实现校外活动在校内的课程化、系列化,有效缓解了线上活动形式单一、参与人数不多、效果无从检测等问题,推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后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的现状。
(五)创新资源,区校资源全面沉淀
创新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研模式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推进教师由“要我用”的被动向“我要用”主动转换,探索沉淀区校优质资源。北京市东直门中学成立资源审核小组,建立健全优质课程资源遴选更新机制,制定优质资源课规范和技术规范,为教学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练习、教师语言文字、行为举止、课堂录制技术等制定模板。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利用学校课改研究月契机,学科组长、教研组长引领教师上交原创课程建设资源,并由学校教学处牵头进行综合审查评估,确保课程质量。
三、形成经验,模式多元化推广
(一)用好平台,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东城区利用平台开展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推动校内优质资源库建设与完善,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区域资源留存与教师能力提升。2022年度,共收到来自63所学校(小学34所,中学29所)推荐的优课630节(小学384节,中学246节),覆盖语数外等全学科,其中区级初选共评出中学优课46节、小学优课41节,获评部优22节、省优(含部优)64节。
(二)用好资源,力求“每一节课都优质”
一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补充平台优质资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学有实效,并依据学科特色,丰富线上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二是将平台资源的再次开发及使用作为课堂教学、答疑辅导重要方式,利用资源开展线上教研,集体备课,共研共学,提高备课质量。借助优秀课例,组织、培训、指导教师研究平台资源中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步骤和课堂管理等,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比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校内不少有经验的老师第一次从高段来到中低年级,最大的困难是对学情和设问方法的把握。老师们参考平台示范课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和课后练习的设计不断完善。在常态教研中,黑芝麻胡同小学的教师们通过学习平台中的课程和文章,开拓视野,接触最新鲜、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最终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依据,实现教学质量提高。一师附小的老师们还利用平台解决线上教学难题,对于不能参与线上直播学习的居家学习学生,教师们会推荐平台上的同步优秀资源,助力学生实现“停课不停学”。
(三)用好特长,解决专项工作资源不足、线下培训较少等实际问题
以加强德育引领和心理辅导为例,学校利用主题班会、年级会、专题讲座等机会,推送平台心理课程资源,或是利用周五下午班级心情课时间集中播放平台资源,对学生进行考前学法指导和心理辅导,并开展线上教学专题研究。北京市第五十五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北京市东城区西中街小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附属花市小学四所试点学校的185位班主任线上学习相关视频课程,参与率实现100%。
(四)结合实际,探索工作内容有机整合
校外教育方面,青少年科技馆将平台资源作为区域科技教育活动、特色科普活动、课外实践活动、“馆校合作”活动等的课程资源库以及校外兴趣小组课程活动的拓展知识库,组织教师针对学期计划,对平台课程资源进行遴选使用,充分开拓学生视野,提升活动质量。职业教育方面,学校结合北京市职业院校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开展平台使用,并基于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课程申请及立项,积极探索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使用的双向协调机制。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在学习、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资源的基础上,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使用优质资源,讲练结合,通过多种师生互动及线上检测不断提升教学实效,形成网络学习空间与过程性数据记录,促进教学方式变革。另一方面,发挥学校自身优势,积极建立资源双向互通机制,收集、整理、建设、开发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并提供至平台,推动优质资源流动共享。
作者:李磊 张淑敏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