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和渗透,助推教育向着智能化方向加速跃升,智慧教室、智慧教学、智慧学习等共同构成的智慧教育系统正在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教学与学习方式。然而,现实中高校智慧教学还没有真正地成为智慧教育的助推器,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高校智慧教学过程中智慧技术繁杂,因盲目追求技术的无限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真正的教学需求,使得“智能”居上,智慧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智慧”的功能。另外,智慧教学中教师主体遮蔽,人与技术之间存在着数字鸿沟,教师与人工智能在以具有庞大知识储备的角色一同位列于高校教学中,导致身份认知错乱,无法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因而产生教学挫败感。同时,高校政策落实与理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难以为智慧教学提供保障机制,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智慧教育的理想要求。因此,研究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智慧教学困境与破解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智慧教学:本体性理解
本文认为,智慧教育时代智慧教学新理念应包括三部分:技术先行、能力为主、教学创新
(一)技术先行
首先,在空间上,学校和教室将不再是主要的知识获得场所,实体空间中以智慧教室为代表的新型教室逐渐进入大学课堂,智慧教室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推动了教学方式、教学场景、课程评价等教育领域内的各项变革,以传统教室为主要教学情境实现质的优化,实现环绕式多媒体搭建和网络应用覆盖,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方式,推动传统灌输式向混合式教学方法转变,虚拟空间中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化校园突破了传统学校的围墙形态,重视全过程教学管理。其次,在时间上,智慧教学能够将课程实时转播和录播,配合多人协同合作教学,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完整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内容。技术先行是智慧教学系统中教育质量的有效保障,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转型的外部力量,为知识经济飞速发展中的教育事业提供持续成长动力。
(二)能力为主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能力为主”是教学主体必备的专业素养:其一,体现在教师的智慧教学知识技能上,即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技术设备,选择教学方法,着重强调教师对于智慧教学的“知”和“行”;其二,体现在高度的智慧教学自觉意识,即保持学习科技的积极性,以乐观心态面对教育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客观看待“技术绑架课堂”带来的担忧,在人与技术的争端中,教师能够直面危机与挑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控心态和行为。“能力”是智慧教学得以落地的前提,也是教育自身的重要目标。
(三)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集中体现在教育实践的灵活性和不可复制性上。未来的教学在理念上,是将师生观演变为引导者和自主学习者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者,而是掘弃死板教条式的说教和灌输,通过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亦非被传输者的身份,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是智慧教学创新环境下学生的常态。在教学组织方式上,教学创新将“教师中心化”转变为“教师去中心化”,承包式教学被自主合作探究所取代,师生教学、生生学习的生态结构呈平行式发展,在人机协作、实时互动、积极反应等有机成分的添加下,智慧教学萌发创新生机,同时,教师通过智慧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内发动机,将因材施教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教学评价上,传统教学评价注重当下绩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维度,而智慧教学中教师生成性评价则成为评判教师教学成果的方向标,通过线上线下平台、分时段检测、多方评价等建立全方位、多主体评价机制。
二、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智慧教学之“愚”
(一)智慧教学过程中智慧技术繁杂
1.智慧教室的“非智慧化”走向
目前的智慧教室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外部的物化远远超过内在的实际价值,由于智慧教室的建设由社会企业设计建造,将智慧教室中的基础管理功能作为设计的重点,多集中于环境控制方面。虽然这些设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室的智能性,但更偏向于智能家居的概念,先进的技术设备虽然为智慧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也逐渐偏离智慧教学的主题;另外,智慧教室设计未能满足不同学科的差异性需求。从目前大众对于智慧教室的预期是可以实现个性化、开放性和泛在学习,但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学科属性,人文社科注重逻辑思辨和推理能力的培养,口头相授、辩论演讲、写作阅读等是文科学习的基本方式,注重内生性的思维想象;而自然科学讲究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需要大量样本和反复操作,强化视图形象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智慧教室的服务对象基本上是面向自然学科,以强大的信息扩散化特点来实现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满足大学生的课程需求。
2.智慧教学技术与教师的排异反应
高校教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传统课堂强调教师的“一家之言”,即使脱离书本与教室也能进行知识输出,所以对于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但随着我国培养多学科交叉性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要求高校教师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尽可能广博的知识,此时,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能力短板就反映出来了。再者,教师在时间的赛道上比拼学术成果,“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能够在教学领域内钻研信息技术使用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高校教师缺乏使用智慧教学系统的热情,导致智慧教室的建立形同虚设,难以发挥智慧教室的真正效用。
(二)高校智慧教学中教师主体遮蔽
1.智慧教学主体受制于“技术幻觉”
第一,将“记忆”寄托于人工智能。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社会回答人们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掌握大量信息就成为群体中独特的优势,人工智能在记忆、检索、提取信息方面远远超出人类,自然而然地“记忆”就成为人工智能的专属技能。第二,信息技术知识接收后缺少内化转变。知识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但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在于获取的信息量,而在于解决问题能力的增长,高校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开展不在少数,但培训知识在时间、空间上是零散的,无法形成相互衔接的系统,缺少实操的途径。在信息膨胀的时代,获取知识不再是学习者的唯一目标,反而知识充满了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当在智慧教学情境中,为达成智慧教育的目标,有意义的学习应以能力为准则而不是以信息为导向。
2.智慧教学实践“独立性”缺失
人工智能根据学生的基础能力和客观需求为教师提供了详尽的教学方案,最大限度上提升教育管理系统的效率性和稳定性,但数据的选择和人的行动有本质区别,数据的实时更新是建立在多次监测和重复运算的既定现实上。高校课堂本应具有高灵活度和自由度,但由于教师信服技术强大的监控作用,屈服于经过特定程序筛选的数字数据,教师无法赋予数据真实的教育意义,教学实践的独立性被绑架,阻碍着智慧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智慧教学中制度的滞后性
1.智慧教学评价的“完成性”失真
在“互联网+”的教育背景下,智慧教学为教师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的平台,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接受多种教学评价方式。但智慧教学评价制度依旧沿袭传统方式进行,没有制定专业性、针对性的智慧教学评价指标,使得智慧教学系统“有始无终”,难以通过科学标准评估智慧教学质量。再者,由于灵活复杂的智慧教学评价与现实教学行政评估难以对接,多种评价方式施加于教师,教师“本我”对应着不同的评价标准,沦为评价系统的附庸,由此产生了高校教师职业“形象”与“内涵”的割裂。
2.智慧教学管理“权力结构”失衡
首先,忽视了智慧教学的动态性、灵活性,着重强调师生硬性管理。凭借大数据平台,数字化管控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教学戴上“枷锁”,教师不敢离开监控范围内,教学活动时间有明确的安排,师生互动被控制在标准程序应用之中,硬性管理与软性平台相脱离;其次,忽视了智慧教学的即时性、综合性,重视传统量化评价。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使得智慧教学在课堂环境、课程资源、学习内容、教学技术和教学方式方面已具备颠覆式创新的条件。采用大数据技术的量化评价固然在既定的标准中是准确的,但已经失去了智慧教育本身的教育性原则。
三、智慧教育时代高校智慧教学的实现逻辑
被动适应信息技术消磨了智慧教学的活力,专注于眼前效益的“愚”,而忽视了教育生态良好发展的“智”。对于高校而言,智慧教学的促智为慧目标的实现需要从技术、教师、制度三方面进行突破。
图1 高校智慧教学“三智协同”实现模型图
(一)在人机交互融合中实现“技术智慧”
1.搭建智慧教学研训平台
信息技术能力短板是高校教师与智慧教学不兼容的重要因素,专注于本学科研究领域的教师,缺少对智慧教学设备使用、课程跟进、指标转型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因此,搭建智慧教学研训中心,通过传统数字技术、远程数字技术、云端技术,在高校教师的网络学术沙龙和观摩学课中,推动教师个体能力提升,形成良好的智慧教学研训氛围。其次,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多方条件的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提升需要引入大量资源,除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外,学校积极建设智慧教学研训站点,通过多校合作的方式,定期举行高校教师智慧教学培训,也有助于实现人机互动。另外,高校可对接高新技术企业和社会机构,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研训指导,提升教师对于教学设备的了解,深化校企合作,形成高校教师学习智慧教学系统技术的群体效应。
2.推进智慧教室的设计优化
第一,智慧教室的建设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目前高校建设智慧教室盲目追求智慧教室的设计感和科技感,智慧教室落地并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高校在建设智慧教室系统过程中,需要认真分析教育教学规律,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智慧教学系统。第二,对统一智慧教室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及时反馈改进。由于其核心设备没有统一的应用标准,经常会发生教师自带设备与系统不兼容的情况,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应着力提升核心设备兼容性,保障智慧教室正常平稳运行,使得智慧教育的推进没有硬件设备上的阻力。
(二)在突破技术桎梏中提升“教师智慧”
1.强化智慧教师身份认同
首先,坚持教师本位。在技术与人争夺教育主权过程中,教师的自为属性应得到彰显,强调信息筛选和过滤,找到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方法,积极规划在智慧教学中个人的可操作范畴,保持对人工智能教育价值的理性批判,引导教师价值属性回归。其次,掌握智慧教学机智。相比于传统教学,智慧教学中师生相处模式已发生改变,学生占据快速掌握信息技术的优势,高校教师逐渐处于技术边缘化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机智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借用网络和多媒体平台,弱化教学空间限制,在反复练习总结中摸索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机智。智慧教师的身份认同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自我觉醒与主体意志萌发,但也是教师掌握并突破技术限制的重要途径。
2.发挥智慧教学辅助型功能
第一,客观看待智慧教学的无限性。雅斯贝尔斯认为技术本无善恶,强加于身的是既定的程序设定,这表明技术具有中性特质,尽管科技在“棋盘”游戏中已远超人类,但运算速度的提升意味着解决问题进程的加快,技术服务于人的初衷是无法改变的,智慧教学拥有庞大教育资源,其发展走向仍从属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目标之下。第二,尽力发挥自身的有限性。新时代高校教师应保持自身内部的平衡来抵抗技术冲击,应从技术盲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开发创新课程,在有限的时空中延伸教师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师智慧。
(三)在智慧教育导向中形成“制度智慧”
1.完善智慧教学实施机制
第一,以高校为主体,在智慧教学管理中建立“友好型”专业提升机制,依托智慧教学项目,邀请一批知名智慧教学专家聚集“名师坊”,定期为教师开展理论技能培训,精准提升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对教师进行智慧教学综合考核,为智慧教师专业能力增长提供技术支持。第二,以教师为主体,主动适应智慧教学环境和模式对于教师的要求,增强反思总结能力,根据学生在智慧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数据分析智慧教学情况,将收集到的信息定期反馈给学校,进行制度再调整,不断调控院校决策。
2.健全智慧教学评价机制
智慧教学的实质是在教师智慧与技术智慧的互融、互惠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在自身限度内将人工“智能”转化为“智慧”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关键,线下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智慧教学的评价指标,遮蔽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为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评价的有机衔接,客观突出教师在智慧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就需要建立健全智慧教学评价机制。TPACK作为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框架,它被视为信息时代教师利用技术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根据TPACK建构智慧教学评价机制成为一种重要选择。第一,以智慧教学知识技能为评价基础。包括高校教师对于各种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科学合理使用各种硬件技术与软件技术、传统技术与数字技术的能力,以满足学生智慧学习需要。第二,以智慧教学自觉意识为增值指标。表现为对智慧教育有积极且持续的关注力,主动参与到智慧教育过程中的意愿,并且对于当前信息的不确定性能够保持积极心态,将促进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发展视为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