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来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4-04-11 16:34:01 所属栏目:行业观察

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开发上,全面体现了五育并举的理念,兼顾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其次,在资源上,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引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校内教师开发特色课程,丰富课后活动,同时注重家校社合作,扩展教育资源供给来源。最后,在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整班推进,或者分年级开展选课走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整校选课走班。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我区各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课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在课后服务的内容开发上,全面体现了五育并举的理念,兼顾了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其次,在资源上,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引进校外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校内教师开发特色课程,丰富课后活动,同时注重家校社合作,扩展教育资源供给来源。最后,在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整班推进,或者分年级开展选课走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整校选课走班。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师资紧张,校内教师压力增大,在保障国家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开发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教师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尤其是年轻教师,工学矛盾突出;经费紧张,难以支撑选课走班的全面推进;一些优质社团活动受众面较窄,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硬件条件支撑不够,大多数学校硬件条件设施不够,专业教室欠缺等。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地处理有限的教育资源与丰富的个体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成为课后服务工作持续推进的重点研究内容。而实现课后服务课程化,将课后服务整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整体化设计将成为有力的破解手段。

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原则

一是五育并举原则。课后服务一方面承担减轻家庭负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学习内容及分层分类的课业辅导内容,它是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与扩展。课后服务也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五育并举的原则是根本。

二是一体化原则。课后服务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决定了它不能独立于课内课程进行单独开发与实施,而是要做好与课内课程的有效衔接,在目标上,要与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及各学科、各领域的课程目标相一致;在内容上,要对学科课程及领域课程进行有效的延展与丰富;在实施过程中,要体现规划性与系统性,避免随机性、不连贯性;同时,还要有系统的课后服务评价体系。课后服务应该不仅自身是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更应该与课内课程有效衔接,共同构建并形成学校的五育课程体系。因此,一体化原则是基础。

三是多元化原则。课后服务因其内涵与价值意蕴的不同而具有其特殊性,它与课内课程一脉相承,但又各不相同。课后服务允许存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课后服务的提出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孩子,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所以,多样化的发展是必然。学校因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不同,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多样化的课后服务供给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多样化原则是核心。

四是个性化原则。课后服务的根本任务还是服务于孩子,服务于孩子的个性成长,相比课内课程的规定性,课后服务拥有更多的空间去满足孩子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因此,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要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个性化原则是特色。

课后服务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1.将课后服务活动整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进行整体化设计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无论是原有的课程体系,还是新增的课后服务活动,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围绕着育人目标开展的,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内在核心与实质是一致的。因此,课后服务活动体系的设计应该基于原有且成熟的课程体系去开展,课后服务活动体系是原有课程体系的延伸与补充、扩展与创新,原有课程体系也应该基于新的课后服务的内容与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最终使二者实现合理的链接,实现课程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避免重复浪费与零散杂乱,真正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

(1)从学校课程整体建构上实现统整。课后服务自2021年实施以来,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近期通过对全区各学校的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出,我区近三分之一的学校进行了课内课后课程的一体化思考与建设。课后服务课程整合到学校整体课程体系这一行为,体现了学校将课后服务工作作为学校整体课程工作的一个重点考量,并且是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相一致的,与校内课程也是统整考虑、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学校对于课后服务工作的整体统筹与深入思考,课后服务最终也是实现学校全面育人的重要载体,是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服务的。加强课内与课后课程整体设计,学校可以更好地落实国家“双减”要求。

(2)以课程群的模式推进课内课后学习的一体化。我区各学校也积极探索以课程群的模式推进课内课后学习的一体化,形成了一系列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课程群,充分利用和开发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满足学生基础性学习、拓展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统筹各门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精品校本课程建设方面,部分学校已从单独的校本课程扩展到主题化的特色课程群建设,渗透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元素,并体现出课内课后一体化建构和实施的特征。

(3)整合多方资源,延展课后服务课程性质。课后服务不同于课内课程,有统一的标准,有可参考并依据的学习资料,课后服务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可选择性,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周边环境资源、家长资源、校内资源进行统整设计,可以调动校外人员与校内人员两方面的人力资源参与课后服务。因此,课后服务需要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基于学校,但又不局限于学校,要延展课堂的边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加快课后服务课程化工作的推进

所谓课程化,是学校根据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建构课后服务内容,创新课后服务实施,形成课后服务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课后服务课程或者对原有各类活动按照特定的逻辑线索进行优化并使其相互联结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课后服务的课程化是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的必要环节。课程化是创造性落实国家课后服务政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课后服务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依据资源获取的便利、组织开展的方便等去设置,而应该从课程的角度规范要求,明确每一项活动开发的育人功能与活动价值,要系统设计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要有完整的活动计划与实施评价。

(1)形成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模式。课后服务课程化,首先要形成学校课后服务特色课程模式。截至发稿前,我区部分学校已经依据自身特色,形成并提出了具有鲜明校本特色、适合本校学情的课后服务推进模式。如分层学业辅导与个性化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以课程群统整的课后服务模式,突出某一特色的课后服务模式等,呈现出了不同的特色。

(2)整合特色课程丰富课后服务课程的横向供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段整合原有的特色课程,基于学生的需求进一步开发新的特色课程。学校也可以进一步利用区域优秀教育资源,进行资源互补,扩展课程供给路径及课程开发主体,引进优质课程,丰富个性化选择的供给。学校还可以加大课业辅导的分层设计与个性化供给研究,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个性化的选择。

(3)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丰富课后服务实施策略与方式,体现课后服务的私人定制化。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应该也必然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活动式、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式、传统授课式、私人定制式、信息化融入等。课后服务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平台,因此它的课程方式也必然是具有创新性的,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与个性选择去定制。

基于信息技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路径思考

课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应该积极落实数字时代正确的育人方向,要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应用能力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信息意识。

1.基于信息技术拓宽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供给

学校可以借助数字资源平台、社会机构、区域研修平台、学校自身力量等去供给多元课程。如借助数字资源平台,积极开发数字教材,利用国家、市、区教育数字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资源,提供丰富的课后服务学习资源供给。比如,我区以区域为平台,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目前人工智能教育非常受重视,但是在实践领域却没有成熟的课程与教材供一线教师参考使用,我区以区域教研力量为引领,积极开发水下机器人人工智能课程、鲸鱼机器人编程课程等资源,通过培训学校教师、学生,以跨学科、项目式、竞赛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推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也积极开发各类基于信息技术的特色校本课程,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科技教育的发展与科技人才的培养。

2.基于信息技术丰富课后服务实施方式

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丰富课后服务实施方式,提升课后服务效率。针对学业辅导,学校可以借助雨课堂、微助教、课堂派、UMU、班级优化大师等软件,进行作业推送、作业管理等。信息技术可以让多方主体加入课业辅导,而且大数据分析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记录、归档、计算等,用数据说话,更加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深度连接学生与课堂,增强学生的学业管理。学校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解决家长的各类教育问题,共同关注孩子的校内外成长。

3.基于信息技术形成课后服务教研机制

课后服务特色活动的开展应该从课程的角度去规范要求,要明确每一项活动开发的育人功能与活动价值,要系统设计活动内容与开展方式,要有完整的活动计划与实施评价。因此,要加强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管理,要从专业的角度去指导开发,在必要的条件下,可以形成有效的教研机制,建立研讨交流的环境,促进课后服务特色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学校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平台进行课后服务教研交流,如借助听课本App、教研空间等工具和平台,实现对教师服务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帮助教师直观了解自己在课后服务活动中的参与情况。网络及相关软件的应用,可以实现多主体、跨时空的评价,相关群体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就所听的课后服务发布评价意见。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评价的评价,也就是就评价的一些基本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处理,得出一个较为客观的结果。客观而多元的评价反馈可以帮助教师打开思路、发现问题、找到抓手,从而进一步改进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水平。

4.基于信息技术加强课后服务校际交流与展示

目前,各学校关于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属闭门造车、摸索实践的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在集团范围内进行交流学习,但是更大范围内的学习交流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搭建区域交流平台,加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展示与交流,形成区域性的浓郁的研讨氛围,有利于课后服务工作的创新开展。基于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优秀的课后服务课程成果案例资源库,进行区域共享,为老师们开发与实施课后服务课程提供优秀范例。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课后服务活动资源的线上实时共享,打破时空限制,弥补资源的不均衡,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是需要一直研究的一个课题,基于信息技术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与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教育数字化的持续深入,信息技术与课后服务的深度融合也将成为必然。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内容来源 │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年第4期

标签:课后服务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童程童美十年发展史 达内教育成功转型少儿编程
下一篇:IT培训报名遇冷 传智教育净利润暴跌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