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变革推进武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来源: 2024-04-09 14:37:14 所属栏目:案例实践

依据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结合武汉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契机,提出了市区校一体化统筹推进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教育数据的要素价值,构建了教育数据全规范、教育应用全覆盖、教育评价全维度、教育服务全方位的大数据治理与应用机制,初步形成了武汉教育“六新”应用格局,实践应用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本文大概

读完共需

分钟

为纵深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发展智慧教育,促进智慧教育领域经验总结和互学互鉴,加强优秀案例分享和国际传播,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案例撰写培训和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324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发展类74个、学校实践类226个、解决方案类12个、研究成果类12个。

本期为您带来区域发展类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以数字变革推进武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原文标题:以数字变革推进武汉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

原文作者:朱俊、武汉市教育局

 

依据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结合武汉市创建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契机,提出了市区校一体化统筹推进的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方案,充分发挥教育数据的要素价值,构建了教育数据全规范、教育应用全覆盖、教育评价全维度、教育服务全方位的大数据治理与应用机制,初步形成了武汉教育“六新”应用格局,实践应用验证了方案的有效性。

一、科学做好顶层规划,深化体系应用设计

在全面推进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的创建工作过程中,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视角,提出了建设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的构想。按照“需求导向、数据驱动、安全可控、协同推进”的工作原则,实现教育数据建设全规范、基础设施全提升、教育应用全覆盖、数据分析全维度、服务保障全方位。

2021年武汉市编制印发了《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22-2025年)》,从标准规范、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与数据汇聚融合、数据治理应用、大数据安全应用以及大数据体系建设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市区校三级一体化建设教育大数据体系的16项发展任务,24个重点项目,覆盖教育数据“采、传、存、算、管、用”等各环节,着力打造武汉市智慧教育的数据治理与应用生态。

编制《武汉市教育大数据应用体系建设方案》,遵循统一标准、集中存储、集约控制、高效利用的原则,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技术,面向市、区、校三级机构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公众等用户,以“区级公共应用市级建、学校应用区级建”的理念,设计横向融入政府体系,纵向级联市、区、校数据的三级数据中心建设框架策略,构建具备数据接入汇聚、集成治理、智能分析、应用聚合、因需服务等能力的大数据应用体系,支撑武汉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武汉教育高质量持续发展。

图片

图1: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总体规划图

 

二、制定教育数据标准,规范数据体系建设

制定数据标准,能够规范数据流转过程,切实解决业务部门无序建设,区、校数据盲目生产,数据格式混乱、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

武汉市参照国家、行业大数据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编制了《教育组织机构数据规范》、《学校基础数据规范》、《教师基础数据规范》、《学生基础数据规范》、《教育基础环境设施数据规范》《教育用户身份认证规范》、《教育数据接入规范》、《教育应用准入标准》、《教育应用接入规范》、《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测评标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标准》、《武汉区域教育数据刻画规范》等4类12个涵盖市、区、校、教师、学生的教育基础标准、应用规范、技术规范和伦理规范。

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之中,首先建立了教育大数据基础数据模型,进而形成教育大数据基础数据规范草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育大数据应用规范和技术规范。历经数月时间,反复与相关处室部门、各区局进行交流反馈,不断修改,最终完成标准规范的编制。

三、构建教育数字底座,提供治理能力支撑

依托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建成了“云网融合、云数联动”的武汉市智慧教育数字底座。实现与武汉政务云的集中管理。

建成覆盖全市教育管理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基础环境等权威基础数据库,市区校三级共同维护、管理、应用,确保基础数据一致、准确、安全。目前,通过国家平台、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第三方应用提供、学校填报等手段汇聚了980余所中小学、8.9万余名教职工、115万余名学生基础权威数据。

数据治理技术是整个武汉市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的核心,通过数据治理技术实现全市各级数据的接入与汇聚,并通过提供的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控制等集成与治理能力,为教育大数据的分析服务提供详实、鲜活和灵活的数据支持,确保分析结果的数据来源可靠、可信和可用。通过数据治理,共建立了1779个数据表,治理后数据总量达300GB,数据记录6.47亿余条。

图片

图2: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任务

 

四、建立应用覆盖机制,促进数据互联互通

推进应用聚合。市教育局统筹区级共性应用,区级统筹校级共性应用,鼓励学校建设个性化应用,推进各类教育应用平台分散建设向平台融合建设方式转变。

初步建成并汇聚教育应用77个,逐步构建国家应用分发到市、市级应用分发到区校的授权分发机制,支持市区校按需选用;创新大数据视域下各类教育应用的评价与优质遴选,研制教育大数据应用评价指数,促进教育应用生态的良性整合,优胜劣汰,加快应用服务数据规范化合作,有效推进教育数据治理工作与活动。

五、创新教育评价体系,以数驱动赋能教育

改革教育评价。构建数据驱动、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和督导体系,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提升育人质量。

构建基于数据的学生、教师、学校、区域发展等评价体系,出台《区域教育数据刻画规范》、《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规范》。《区域教育数据刻画规范》共建立了区域教育发展刻画的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39个三级指标、150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规范》给出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规定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的评价指标要求。

建设武汉市教师、学生、办学条件分析及区域教育发展数据刻画等系统,面向教育管理机构、学校、师生四类用户,提供基于数据的教育数据刻画与评价服务。通过创新信息化评价应用,利用全面记录的机构、学校、教师、学生 教学、管理过程数据,客观评价各级教育主体的发展状况,支撑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全要素横向评价,提升教育科学决策的服务能力。

六、提供安全服务保障,确保数据可靠可用

落实网络安全强国战略,筑牢教育应用与数据安全防护网,为教育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规范武汉市教育数据采集、汇聚与管理,保障数据准确、可靠、安全,推动教育公共数据资源可信共享、开放和应用,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教育数据管理办法>的通知》、《武汉市公共数据资源管理办法》等文件,结合武汉市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编制了《武汉市教育数据资源管理办法(试行)》、《武汉教育大数据云资源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武汉市教育管理岗位责任证书与电子印章管理办法》、《武汉云安全运维管理办法》等规范,以确保教育大数据应用过程的合理、合规与合法。

明确各级各类教育单位、部门大数据管理架构,探索教育可信数字身份认证与应用模式,为全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中小学发行教育数据管理岗位责任身份鉴权证书和岗位数字印章2850个,推动全市统一身份可信共享、安全应用。

健全安全机制。建立安全应急指挥网络,推进实现任何操作皆留痕、任何事件可追踪、任何数据可验证,形成武汉教育的数字安防体系。

七、加强组织全面领导,积极推进规模应用

组建专家顾问组、领导小组、市区校各级工作专班、实施工作组、专项工作组,定期召开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推进工作调度会,加强市、区、校三级联动,发挥“政、产、研、学、用”一体化优势,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原则,协同推进教育数据应用创新实践,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推进本地教育大数据应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育工作者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

按照“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实点后推广”的原则,逐步创新教育数据纵深应用。推进技术赋能“双减”、优质资源共享、混合式教学、规模化中个性化教学等应用实践;面向市局及15个区局,试点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工作管理系统;面向全市135所四星级智慧校园认定学校、39所五星级智慧校园培育学校推广使用星级智慧校园创建工作管理系统;面向全市所有学校开展师生疾控防疫数据采集与分析。

推动区校一体化大数据应用,促进区校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汉阳区打造“互联网+教育”大平台重构区域智慧教育生态,探索市区校一体化;武汉经开区实施智慧教育规模化应用,助力学生五育并举;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推出“微光计划”,探索区域教育数字化建设等。在各区推进区内智慧教育建设的同时,逐步实现教育权威基础数据的三级共享与同步。

图片

图3:市区校一体化大数据应用图

八、实施成效

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实践,武汉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已经具备基本的应用和服务的支撑能力,教育大数据建设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以教育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正在打造武汉特色的“六新模式”。

一是构筑“云网融合、云数联动”的教育新基建。初步建成武汉教育专网,实现校园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初步形成云-网-边-端协同的智慧教育数字底座,从教育环境的数字化改造向智能化联动转变,支撑教育提质增效。

二是锻造一支“数智融合、应用创新”数字素养新队伍。建成信息素养测评系统,开展师生素养测评,绘制信息素养地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支撑人才培养方式转变。

三是深入打造“情智交融、充满活力”的智慧教育新课堂。聚焦课堂,探索数据驱动、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变革的现实路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是探索“优质共享、精准服务”的教育资源供给新模式。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优质资源开发、共享与个性化服务机制,推动数字资源的供给方式的变革。

五是创新“数据驱动、多元智能”的教育评价新机制。突出应用与数据标准规范的指导性,规范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实现从数据生产到数据赋能教育的转变,提升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流动性,提升教育数据应用的动态监测能力。

六是建设“安全可信、可靠可用”的教育治理新体系。实现了教育数字身份普及应用,教育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与应急防护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与智慧教育应用建设、数据治理相适应的安全体系,助力教育数字化转型。

 

作者:朱俊

来源:2023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标签:智慧教育优秀案例

版权申明:本网站内容均为本站原创文章或网友转载,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转载亦请申明来源.

上一篇:依托智慧教育大平台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下一篇:区域提升教师智能教育素养的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