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素质教育机构未来该如何发展,小而精一定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几乎所有人都在强调小而精才是机构经营的正道。理由其实也并不复杂,因为大机构的成本高、原因难度大,而且有很多的大机构已经出现了暴雷跑路的状况。相对的,小而精、小而美的机构,一方面看起来很精致,另一方面成本上风险看起来更可控。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至于小而精小而美,到底是不是合乎逻辑的思路,关键还是得考虑到现实条件,如果单纯的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说,小而美小而精当然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也符合精细化运营的思路。但是再好的思路,也得结合实际,比如说到底多小才算小,到底多美才算美?既小又精还美这种状态的机构,到底是不是存在?如果要实现这个状态,又有哪些现实问题要解决?
小而美或者小而精才是行业最大的误解
我们都知道,在教培行业,尤其是艺术素质教育行业,存在着海量规模的小机构,但是这些小机构你很难把它们和美或者精联系在一起。小机构是教培行业的一种常态,也可以说是一种常见的生存方式,但是这种生存方式面临的就是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不可控,抗风险能力极低。我们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关门跑路的机构都是一些知名机构,但是那些关门的不知名的小机构,只能是更多,而不可能是更少,只不过很多人消失也就消失了,根本没人在意。
任何一家机构都有一个从小变大从小变强的过程,但是在你还很小的时候,其实你很难做到精或者美,如果精和美是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求,那小而穷则是残酷的现实。如果你只有几十个学生,你可能只是刚刚够自己过日子,连新招一个员工的底气都没有。甚至别人来面试,你都不知道该如何介绍你的机构,何况你还不可能给出更有竞争力薪资。同样的,当你面对家长的时候,对方如果有更多的选择,你也很难找到自己相对于那些更大更强的机构,到底能有什么优势,最后只能是打打折拼价格。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几乎在任何一个地方,当地规模最大的机构基本上也是价格最高的,这就是规模优势带来的品牌优势,因为规模就等于现金流,因为有了现金流我才能解决人员、师资和环境的问题,才能让家长觉得多花点钱是值得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经常说的价格战,受影响最大的还是小机构。而如果那些处于领先地位机构,只需要稍稍通过一些市场手段,基本上就能让那些小机构无路可走,尤其是目前市场存量的时期,类似的兼并整合的行为其实并不少见。
所以说,小而美或者小而精才是这个行业最大的误解,你到底是大还是小根本不是关键,因为无论是大机构还是小机构,都有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而真正做到美和精的机构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因为美和精的背后就是强,首先有了这种强,才能决定这个机构是走大规模路线还是小规模复制的路线。做小太容易了,而且越做越小更容易,因为你只要什么都不干,你就必然是越来越小,直到最后消失不见。
什么才是艺术素质教育机构最舒适的生存状态
在福建有一家美术机构,这家机构四百多位学生,如果单纯从人数上来说,在当地也不能算是特别小的机构,但是老板成天抱怨自己不挣钱。一问才知道,他们有四个股东,相当于每个股东带着100个学生,在同一个招牌下面教小朋友画画。这么一算,分到每一个人头上确实也挣不到什么钱,顶多能比上班稍微强一点。如果你真的让他们分开自己做,可能还做到人均100位学生,合在一起做,多少还有一点规模效应。但是这种情况下,你也很难说新增员工,扩充团队之类,毕竟大家都是教学出身,不上课还真的不知道到底该干嘛,新招员工还得增加成本。
这种状态说到底其实就是苟活,当然苟活当然也是一种存活方式,只是如果一家机构想要活的更好,一味的追求小那是不现实的,一定的规模是肯定是避不开的。当然我并不是说无限的扩展,但是形成区域市场的领先地位,划定自己清晰的市场边界对于每一家教培机构来说,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
教培机构最佳的存活状态是什么?笼统的说,不管你是单校区还是多校区,不管你是单科目还是多科目,管理幅度不要超过7,管理层级不要超过2,在这个前提下,一家教培机构经营层面的下限是1+7模式,也就是一个老板直接管辖7个员工,同时这7个员工的人效,同时追求最大的人效。相对的上限,就是1个老板直接管辖七个部分,而每个部分都最多七个员工,也就是上限规模是在35-49人的区间,这就是上限,再往上走,那就已经超过普通人的能力边界了。
如果你是在下限之下,那你就还得好好努力,如果你已经超出上限,可能需要考虑的如何克制自己的扩张欲望,有没有可能是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所以,很多时候不是规模大小的问题,你的规模大小和是不是精是不是美,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合理的人力配置前提下,能不能创造更高的人效的问题。
但是这个状态真的很难达到吗?难度值因人而异,不过说到底还是该做的事情有没有做到位。从最初的选址立项开始,有没有做过周边的市场调研,了解到周边的市场容量到底有多大?有没有做好开业活动,在开业周期就把人数基础做起来?有没有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选人上,还是一切都靠自己?有没有从一开始就订立了常态化招生的工作模式?有没有把招新放在所有的工作的第一位?有没有依赖于课程标准化,而非明星老师?有没有先磨合一套自己的业务模式,而不是遇到业绩问题就找第三方招生团队?
类似这些问题还有很多,如果能提前解决,那后期的工作都会变的更顺畅,如果没有在早期重视,那后期只要这个机构还存续,每天面临的都是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找我咨询的问题,要不是招生,要不就是薪酬。事实上,我多么希望接触更多的比如招商加盟、商业模式设计、企业文化建设这些更为高端的课题。这些都是属于机构运营的基础性工作,但是就是这些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才造成了诸多机构在经营层面的困难。实在是觉得的没有办法了,于是就有了一个小而精小而美的说法聊以自慰,毕竟多少还能占一个小字。
小而美小而精里的小,是相对于其他行业的规模更小,而不是在在同行业类比出来的小。在同行业的类比中,规模优势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硬性指标,没有规模就没有号召力,没有规模就没有现金流,没有规模就没有人气。只有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的前提下,精和美才有现实性的存在基础,否则小在很多时候都等于穷,或者等于弱。